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的小事点滴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让人铭感五内,热泪盈眶。
在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位至交好友、姐姐的动态:为什么会这么生气(抓狂表情/)。本来是抱着一点点幸灾乐祸的心思问问她怎么了,没有回复。晚上吃过晚饭,按照正常的程序——躺床上开始玩手机的时候,她回复了我。
说是新修的房子没有设计好,在楼层之间没有加分户门,现在主体框架都起来了,当初没有设计好,现在修改都来不及了,所以气得要死。我问她是要修个什么样的,自用还是商业用。她说弄一个小四层的自用。我觉得是自用的话没什么关系,不行就楼梯上加个门按楼层分开。然后就随便聊起来了,顺便问了问修个四层打算怎么用。她说四层安排安排,三层自家住,顶层空着,铺垫子,放画架,古筝让孩子练功跳舞。我感慨万千,既感叹她对孩子培养真全面,也感叹自己当年没学个什么特长,大学除了上课做做兼职就是宅在宿舍,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去参加,过的挺无聊的。接下来她的回复教育到我了,不经意间就被那份深沉的母爱感动,那刹那百感交集。
她说不希望靠这些,懂一点就好,也不是为了让孩子未来大学好玩。跳舞就当锻炼身体了,还可以塑形,古筝能培养书卷气,画画能够修心。现在社会的人大都太浮躁,希望未来孩子能沉着点,尤其是女孩子,更需要理性。但是女孩子都天生感性,现在的社会更复杂,人浮躁,诱惑多,只是希望在她的成长中多些参与影响,能更有意思的过好业余时间。认识到一定的程度,起码不会有不良的习惯和交到不好的朋友。如果能坚持下来,起码会有个好习惯和对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就够了。
本来是抱着陪她随便聊聊,给她散散心的心思,却没想到,不经意间发现了她的这份深沉的母爱。嗯,不能算是发现,从始至终,这份爱都是没有隐藏的,只是我没有明白,理解,应该说是理解了这份爱。说这份爱有多么惊神泣鬼,也没有,它就是生活中的平平淡淡,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断章取义的话我觉得这句诗是最恰当的形容词。平淡而自然,润物细无声。但它绝对不能算平凡,这份爱当得起一个伟大。
我一直觉得我是很成熟懂事的,对于父母很是体贴理解,从小到大除了极个别的时候可以说一直是别人眼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懂事,不闯祸,成绩好,不乱花钱,到大二基本经济独立。可是从这里一看,对于父母这一角色还是理解不多,也不枉经常听到有人说只有为人父母才能真正理解当年的父母心。
其对于兴趣班这些我其实是不太感冒的,在几年前甚至心底里是反对的,抱着童年就应该痛痛快快的玩过来的思想。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个父母是出于盲从、出于攀比心理而给孩子报了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可是如果所有的父母在心底都是以这么一份深沉的爱而安排的话,我想为人子女,是没有资格去反对的,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的吸收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让这份钱白花了。因为他们别无所求,所为的仅仅是为了让你以后过得更好。
想起一篇关于小时候背那么古诗有什么用的讨论,其中有几段特别征服我的:
“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地,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看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他是如此的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经历越多越发现,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诗词们,都已经带着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为了长大后以后我们面对大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X,牛X”,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些和她对孩子的培养是相通的,不希望靠这些,懂一点就好。
我想起我父母对我的“放养”。从初中开始寄读,和姐姐两个人独自在六十里外的县城学习生活。无论是选高中,文理分科,还是高考后选择大学以及专业,父母从来没有为我选择过什么,仅仅是告诉我他们力所能及能了解到的消息,然后毫无保留的支持我做的决定。原本我以为这是没什么的,可是在今天之后仔细回想,为人父母者,有那个是不想参与到子女的成长中帮助子女选择的?他们不是不想,仅仅是不会。别人家的孩子各种辅导班,各种课外兴趣培养他们肯定也是想安排的,可是他们不会,不懂。我爸小学没毕业,我妈基本不识字,仅仅会写个自己的名字。一辈子基本连生活的县城都没有出过几次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根本不懂这些,甚至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决定而让我“大好的前途无疾而终”,毕竟在那个山沟沟里,我是最出色的了。所以他们只能都让我自己决定,因为我知道的比他们多。在毕业之际参加招聘会,每次通电话结束都会叮嘱一句:“自己想好了,和你姐姐多商量商量,签了说一声,我们都不懂。”
回忆大学里同学之间闲聊,说起我基本从初中开始就自己选择,以及自己选志愿的事,有几个同学用异样的目光看我,那时我不懂他们的目光。现在想想,他们或许是羡慕我这种所有的事可以自己决定,然后可以得到家里充分支持的状态吧。谁又懂得自己决定背后的无奈,之前我也是不懂的,现在稍稍有点理解了,所以更加感恩他们的伟大。他们无奈之下充分的放权、支持就是对我最好的培养了。
在大学里的时候总会感觉知道的太少,知识面太窄,总觉得和别人的想法差一点。可是回到家乡后,我发现身边的有些人更加跟不上我的想法,知识面更加窄,有些父辈的想法是外界爷爷辈的想法,思维方式相差达到一代人的差距。所以我很感激父母支持我的意愿大学选择了遥远的江城走出去而不是在本省。只有与更好的对比才能知道自己的落后,就像小学时在我们乡我绝对名列前茅可是在县城不入流。知道自己有多落后才能够迎头赶上。坐井观天永远不知道天有多高多大。
我不知道我未来对自己的孩子会如何安排,毕竟现在还是为人子女,很多事理解但并不能真正感同身受。我想抱着相同的想法,让他多了解些总是好的,应该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