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学习心得
当我拿到寒假阅读学习的书本,看到封面有几个大字《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时心里一阵窃喜。
首先吸引我的是“有效”这两个字。一直希望我的课堂能够有效,高效。本来也打算利用寒假找点“秘方”充实自己,现在居然心想事成。其次,“评课”更加打动了我。因为教学理论不够扎实,再加上口拙,评课时张口结舌,三言两语了事。看别人评论时,侃侃而谈,总是特别羡慕。
闲暇之余,我总会打开这本让我寄予厚望的书,细细读来。
一、备课篇
我们看得见的备课是写教案,是“显性备课”。而看不见的备课,也称之为“隐性备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说:“有时我早晨一睁眼就在想教材,想教法,想学生。”
在“隐性备课”中,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是“备学生”。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音乐家公明仪对牛弹琴,琴声非常动听,可那头牛一就埋头吃草,根本不理,公明仪看了非常生气,怪牛愚顽笨拙。
其实不是牛愚顽笨拙,而是琴师不了解牛。牛需要的是嫩嫩的青草,你弹什么琴呢?说话做事不看对象,不了解对象,还自以为是,当然没有效益了。
我曾经就犯过这样的错误。上学期,新授课文四时,学生完全跟不上,那节课上得非常狼狈。后来我了解到,课文二三之所以上得很顺畅,是因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背熟了。对于新接触的篇幅巨长的课文四,想让一年级的孩子在第一节课,就能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学完课文中的生字,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也就是说,课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备学生,没有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和学习能力。不了解学生就难以因材施教,顺学而导。就容易陷入对牛弹琴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上课篇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多人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老师的讲授一味否定,一票否决,甚至有人谈“讲”色变。
其实二者并不矛盾。新课标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反而对老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不是“灌输式”“注入式”地讲,而是积极创造式地讲,讲在点拨,讲在启发。
孔夫子早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当学生“愤”“悱”时,你点拨、启发,才是最有效的,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境地。
三、听课篇
俗话说得好,“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听课早就成为了我们教学教研常规的一部分。
“带着思想去听课”,让我觉得很新鲜,也很实用。
听课之前的思想准备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新课程标准,把住方向盘。2、结合课题研究,关注教学策略。3、凭借个性教学风格,开拓设计思路。4、熟谙名家名课,适时学以致用。
编者听课之前不但熟悉教材,而且先勾出大体教学框架,真是有备而来。听课者只有占据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去听课,才能在听课中有所感受和体验。
有备而来,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四、评课篇
评课篇的作者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宏观地提出了评课要求。对于我这个小白来说,实用性不大。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案例当中有一节课堂实录,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一直喜欢台湾人的儒雅,这节课是台湾老师的至高荣誉奖“师铎奖”获得者,王家珍老师上的。从王老师的课上,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真正生活气息,感受到老师教学理念逐一化为教学行为,感受到了课堂生活的轻松与快乐。这可能比老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更重要。
教无定法,但真正的好课,不是老师出彩,而是学生出彩。
感谢相遇,专业书本的学习,让我们寒假充实,工作更加自信有底气。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