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一开始读这本书的疑问,但是看了这本书的简介还不够,直到我多次深入的进入到书中去参与到他们的辩论之中。
简介:“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被讨厌的勇气》中。

在日常生活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隔得越来越远。我们会不时的屏蔽掉自己的真实内心,我们可以轻松愉悦的谈论吃喝玩乐。但是却很难去深入的探索讨论一些深刻关于内心的话题。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往内探索,可以去往内心世界,将那些我们难以直言的人生话题,人生疑问一一解锁。
我有一个看书的爱好,我经常去阅读一本又一本不同类型的书籍,却很少把一本书反复阅读多次。这本是个例外,书里的许多观点引人深思也让我持续思考且渐渐认同。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下面引用原文内容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的确很有趣。他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幕大型戏剧的时候,它那因果规律的简单逻辑和戏剧性的发展进程自然而然地就会散发出摄人心魄的魅力。
但是,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青年:发现符合目的的因素?
哲人: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环境里,我们对于这种环境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一样的选择,最终结果也会不同。
现今流行一句话,寒门难出贵子。确实,出生寒门的底层拥有更少的社会资源,平台和机会。大多数人会被出生的环境所局限,穷人的孩子无法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学习,会受到家庭过早的压力而对学习造成较多的不好影响。社会调研也显示,大多出生贫穷而又不幸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也会更有问题,心理上也会出现更多的问题。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这样,还有少部分人因为原生家庭不够好,所以非常努力在学习上达到了普通孩子所无法企及的高度。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就如书里所言,尽管都处在同样糟糕的环境下,“我”觉得这是环境让我变得糟糕,“我”受此影响学业不好不是自己的错,“我”借环境逃避了自己刻苦学习的责任,“我”的不幸是由别人造成的;另一种情况,“我”无法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那么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应该加倍努力,靠自己实现改变命运的梦想!显然两种对环境不同的认知,赋予的不一样的意义会造就不同的命运走向。每当我们去选择时,应该给过去的经历赋予较大的积极意义,有助于我们走得更远更久!
•心理创伤不存在: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某种选择带来的人生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