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反目的最高境界——楚河汉界③

上次我们说到,项羽打仗百战百胜,从无败绩。相反的,刘邦在起兵过程中屡战屡败,一直在逃亡的路上。

——为什么到最后反倒是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呢?

从项羽和刘邦的出生对比,两个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项羽是楚国贵族后裔,天生的贵族。项羽起兵一呼百应,师出有名,能在短期内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和拥护,干任何事情事半功倍,他具备绝对优势,脱颖而出,他更容易成功。

刘邦出生在典型的穷苦出身,家里人口多。没有读过书,文盲一个,还是一个无所事事的泼皮无聊,到40岁时还是东游西逛,喝酒打架惹是生非。

后来还是好友萧何拿钱买了个类似生产队队长的亭长当当。

——如果说项羽是“鸿鹄”,那刘邦就只能算是“燕雀”了。

且看事态如何发展。我们的霸王如何把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

项羽起兵之初有叔父项梁打好基础,很快就有很多能人跟随。比如范增,季布,钟离昧,龙且等。

刘邦也很快建立了自己的队伍,有了得力助手,比如萧何,樊哙,夏侯婴,曹参等这些草根干将。

性格决定命运。力能扛鼎、气贯山河的千古战神,西楚霸王项羽在出生、能力、还有大形势下都占有绝对优势,他的性格“优点”也堪称完美。

而恰恰正是这些“优点”害死了项王,刘邦正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死死拿捏了项羽的性格中的“优点”,逐一击破,战胜了项羽。

项羽第一个优点就是“仁慈”,也就是“妇人之仁”。杀机四伏的鸿门宴是项羽除掉刘邦,千载难逢的最后一个良机,项羽的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为项羽的日后失败埋下了伏笔。公元前206年,刘邦和项羽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刘邦先入咸阳按照约定,刘邦的军队率先破秦入关,并且派兵把守函谷关。怎奈刘邦的实力不及项羽,只能成兵壩上,把成果拱手让给项羽。

项羽听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他的谋士范增也认为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志向高远,野心勃勃,建议项羽趁机消灭他。

刘邦通过项伯谢罪,席间范增布好了局,范增摔杯为号,范增多次暗示项羽动手,但项羽犹豫不决。

范增让项庄舞剑,意图刺杀刘邦,项伯则拔剑掩护。项羽见到那个曾经与他誓为兄弟一起反秦的刘邦,犹豫不决。这份“妇人之仁”,项羽守住是一个“人”的底线,而非一个“王”的冷静。

“我可以战胜一切敌人,却不愿背弃曾经的情谊。”

樊哙又擅自闯入护卫刘邦,刘邦借机“走为上计”,逃出生天。

刘邦回到军营之后,立刻杀死了被项羽出卖的曹无伤。

老谋深算的范增,本是处心积虑要除掉刘邦,在席上,只等霸王一声令下,天下大局便可尘埃落定。

哪知霸王竟放走了刘邦。

范增得知刘邦逃走了,将玉斗摔在地上,拔剑将玉斗砍碎,愤怒地断言:“竖子不足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我们这些人将来都要成为他的俘虏”。

公元前203年,楚汉广武对峙期间,项羽为迫使刘邦迫使刘邦签订停战协议,将刘太公置于砧板之上并威胁要烹杀。刘邦厚颜无耻,面对威胁时回应:“我们拜为兄弟。吾父即汝父。若烹吾父,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刘邦看似无礼的调侃,实则刘邦洞悉项羽出身贵族,自诩为正人以君子,他拿捏了项羽的本性,虽在战场上残暴好杀,但在两军阵前烹杀一个手无寸铁的老翁,这种流氓无赖之事,项羽断不可为,另一方面也暴露刘邦自私残酷的本性。

正如项伯所言“为天下者不顾家”,刘邦恰恰就是这样的人。自从沛县起兵后,在刘邦的眼里便只有权力、金钱和地位。

刘邦在彭城之战逃亡时,为了减轻马车的负重,多次将儿子刘盈和女儿刘乐踢下马车。幸得车夫夏侯婴舍命相救,二人最终幸免于难。

项羽拒范增谏言而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不善重用人才,在前期中期,项羽可以听取别人的建议,在后期就是自己一个人乾纲独断了。

项羽赶走亚父范增。韩信曾是其帐下执戟郎中,韩信向他进言,不予采纳,反而遭项羽耻笑。项王吝啬封赏将士,赏罚不明。

战略上,项羽仅为了避免“锦衣夜行”,未定都关中而选老家彭城,放弃地理上的优势。

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封神,成了天下诸侯的领袖。项羽像个“江湖老大”,开始分封诸侯,论功行赏全凭个人感情和江湖情义。

项羽重情重义,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权衡利弊和拉拢人心,打天下可能靠的是兄弟情,而治天下需要的则是规则和制衡,最终引发内乱。

项羽也有他残暴的一面,导致他丧失民心。项羽屠城活埋秦军,弑杀义帝,导致众叛亲离。项羽宁折不弯的“骨气”也是致命伤。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项王败退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劝他:“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卷土重来未可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项羽认为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