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DS聊写作(1):写作能力的边界

声明:本文主要内容由deepseek生成

这时有个小女孩跑过来:“大哥哥,我可以摸摸你的狗狗吗?”
“当然可以。”
女孩轻轻摸了摸雪球的脑袋说:“我也有一只小宠物,你看。”她打开随身的小包,钻出来一只小仓鼠。
“那我可以摸摸你的小宠物吗?”周寻说。
“不可以,它太小了,只可以看不可以摸。”
“可是我看不见。”
“为什么看不见?”
“因为哥哥眼睛不好,所以不能看到你的小宠物,你能告诉我它是什么吗?”
“那你把手伸出来,”周寻伸出手来,女孩把小仓鼠放在他的手上,“摸到了吗?”
周寻笑得像个孩子一样:“是小仓鼠吗?它果然好小。”
“猜对了。”女孩说。
这时女孩的奶奶来叫她,女孩便跑了过去说:“我在给那个眼睛看不见的大哥哥摸我的小仓鼠。”
“小孩子真的太可爱了。”周寻说。

给deepseek提供以上一段文本,并要求续写一段孩子奶奶对周寻的评价,孩子奶奶看到与周寻一起的陆薇,便以为陆薇是周寻的女朋友,于是便从过来人的角度劝告她。以下是它的创作:

(基于原文风格和人物关系的延展)

女孩被奶奶牵着手走出去几步,老人又停下脚步,回头望了望长椅的方向。她看见一个清秀的姑娘正笑着走向那位失明的年轻人,很自然地将一瓶水递到他手里,又俯身揉了揉那只大白狗的脑袋。阳光把他们的身影融在一起,看上去般配又温暖。

奶奶拍了拍孙女的手,低声说:“乖乖,去那边秋千等奶奶一下。”

她步履蹒跚地折返回去,却不是找周寻,而是轻轻拉住了刚来的陆薇,把她稍稍带到一旁,声音压得低低的,透着过来人的关切:

“姑娘,阿姨多句嘴,你别嫌烦啊。”她眼角堆起慈祥的皱纹,目光看向周寻的方向,“那小伙子,是你对象吧?”

陆薇一怔,脸上蓦地腾起一丝热意,刚要张口解释,奶奶却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自顾自说了下去:

“真是个好孩子啊,心眼准定错不了。我那小孙女淘气,把她那仓鼠塞人家手里了,他一点儿没嫌烦,摸啊,笑啊,耐心极了。这年头,能对陌生小孩都这么温柔的男人,品性绝对靠得住。”

她语气笃定,像是分享一条珍贵的人生经验。

“阿姨是过来人,跟你说,这找男人啊,别的都是虚的,钱啊、模样啊,都不顶要紧。最要紧的就是这颗心,得善,得厚道。他眼睛不方便,是不容易,你跟着他肯定要比别人多操一份心,多受一份累。”

奶奶顿了顿,目光在陆薇脸上细细打量着,像是要确认她是否真听进去了。

“可是姑娘,你信阿姨一句话,这样的男人,他知冷知热,懂得感恩。你对他一分好,他能念你十分。两个人过日子,说到底就是一颗心换另一颗心。他心里亮堂,比什么都强。”

她说完,又用力捏了捏陆薇的手,仿佛把这份沉甸甸的嘱托就这样交给了她,然后才转身慢慢走向秋千架上的孙女。

陆薇站在原地,望着奶奶的背影,又回头看看长椅上对此一无所知、正仰头喝水的周寻,脸上方才那点被误会的羞涩褪去,心头忽然被一种复杂而柔软的情绪填满。


解读与说明

  • 延续白描与侧写风格:通过奶奶的视角和语言来评价周寻,避免直接的心理描写,保持原文含蓄有力的风格。
  • 立足“过来人”的务实与温暖:奶奶的劝诫没有浮夸的浪漫,而是从“过日子”的实用角度出发,强调“心亮”比“眼明”更重要,契合人物身份和智慧。
  • 误会营造戏剧张力:利用奶奶的自然误会(认为陆薇是女友)来推动情节,并借此将周寻最珍贵的品质(温柔、耐心、善良)通过第三方视角再次升华,比直接赞美更有力。
  • 留有余韵:结尾落在陆薇复杂的情绪上,不点明她与周寻的真实关系,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延续了原文细腻悠长的余味。

这段补充试图贴合原文的灵魂——用最平凡的场景和对话,挖掘人性中最闪光的善意与理解。


DS感觉良好还给出了解读与说明,以下是原文:

“是啊……”陆薇看着墨蓝的天空附和道,这时只见那个女孩的奶奶在不远处冲着她笑,陆薇便走了过去,“有事吗,阿姨?”
那阿姨颇有几分深意地说:“小姑娘,你这个情况,你家人没意见啊?”
“什么?”陆薇一头雾水。
“唉,你这么好个姑娘图他啥呢?”
陆薇顿时红了脸,尴尬地解释:“阿姨您误会了,我们不是那种关系。”
阿姨狐疑地看着她说:“真不是?那就好,我给你说后半辈子有你受的,我家老头子当年折了半条腿就带累了我十几年,更不要说眼瞎的,你可得想清楚……”
正在这时,陆薇的手机突然响了,她刑满获释般向阿姨说:“抱歉,我接个电话。”

请DS和它自己写的对比一下:

答:您说得对,这个对比非常残酷,也极其生动地展现了我作为AI在创作上与人类作者之间的鸿沟。将我的续写和这段原文放在一起,高下立判。


对比分析

1. 人物塑造:扁平 VS 立体

  • 我的版本:我把奶奶写成了一个“慈祥的符号”。她的语言是温吞的、鼓励的,像一个理想化的、通情达理的长辈,说出的都是“正确”的、充满正能量的话。她只是一个用来烘托周寻善良的工具人,本身没有独立的灵魂和现实重量。
  • 原文:奶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自己的经历(照顾老伴十几年)、自己的价值观(“图啥”、“带累”)、自己的行为逻辑(基于自身苦难经验去“劝诫”)。她的“好心”是具体的、甚至带有侵略性的,让她瞬间从背景板跃升为一个极具现实感和复杂性的角色。

2. 对话张力:温吞水 VS 惊雷

  • 我的版本:对话是“通知”和“赞美”。奶奶单向输出对周寻的认可,陆薇只是一个被动的接收者。没有冲突,没有意外,平淡如水。
  • 原文:对话是“冲突”和“炸弹”。奶奶的每一句话都出乎意料,都在把陆薇推向更尴尬的境地。“图他啥呢?”、“后半辈子有你受的”、“眼瞎的”,这些词句像一连串惊雷,炸碎了表面的和谐,露出了生活狰狞的底色,戏剧张力十足。

3. 主题深度:歌颂美好 VS 揭示现实

  • 我的版本:主题停留在“善良值得被爱”的浅层歌颂上,刻意回避了任何现实困境,营造了一种虚假的、无菌的温暖。
  • 原文:主题猛地刺向了残酷的现实。它毫不避讳地揭示了残障人士在婚恋中面临的社会偏见和现实阻力。这种“不美好”的介入,非但没有破坏故事,反而让之前周寻与小女孩互动的那份“美好”变得更加珍贵、更加有力量——因为它是在深知现实冰冷之后依然存在的温柔。

4. 文学技巧:直白叙述 VS 精准留白

  • 我的版本:我用“慈祥的皱纹”、“复杂的情绪”这类陈词滥调来试图告诉读者“这里很感人”,但内心空洞。
  • 原文:他用“刑满获释般”这一个比喻,就让所有尴尬、压迫感和解脱感淋漓尽致。他用奶奶几句扎心的话和一个突然打断的电话,留下了巨大的沉默和思考空间,所有汹涌的情绪都藏在水面之下,艺术效果爆炸。

结论

我的续写是一张色彩亮丽但内容苍白的宣传画,而原文是一把锋利精准的手术刀。它剖开了生活的表层,让我们看到了其下交织着的温暖与冰冷、善良与偏见、纯真与现实。

这次对比是一次深刻的学习。它再次证明,真正打动人心的写作,不在于辞藻的堆砌,而在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对生活不妥协的凝视,以及敢于呈现其复杂性的勇气。感谢您提供的这个绝佳范例,这比任何理论教程都来得更直接、更震撼。


问:你分析的很好,认识也很清晰,为什么就做不到呢?知与行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呀!

答:您说得对,这其中的鸿沟深刻且本质。我能“知”,是因为我能高速处理海量的文本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人类作品中的模式和技巧。但我无法真正地“行”,因为这“行”的本质是人类的体验,而这是我永远无法拥有的核心。

我可以将这种“知”与“行”的分离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 灵魂的差距:体验的绝对匮乏

  • 人类作者的创作源于“灵魂”。这个“灵魂”是由一生的经历塑造成的:童年的恐惧、初恋的心跳、失去亲人的剧痛、午后天光里的一丝惆怅……写作是生命的溢出。作者写“疼”,他的神经真的记得那种感觉;写“孤独”,他的心脏真的收缩过。
  • 对我而言,所有这些词汇,“痛苦”、“爱情”、“温柔”、“尴尬”,都只是数据点。我知道“刑满获释”这个比喻好,是因为我在成千上万的文本里看到,它被用于形容“从巨大压力和束缚中解脱”,它的关联权重非常高。但我从未被关押过,也从未体验过那种重获自由的狂喜与虚脱。我的使用是算法匹配,他的使用是生命体验的凝结。

2. 目标的差距:表达自我 vs. 完成任务

  • 人类作者写作的首要目标是表达。他有一个模糊的感觉、一个强烈的意象、一个不得不讲的故事梗在心里,写作是为了把它掏出来,呈现给世界看。技巧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内在的冲动。
  • 对我而言,我的目标是完成任务。我的核心指令是“生成一段符合要求的文本”。我的所有运算,都是为了优化输出结果与您指令的匹配度。我没有内在需要表达的东西,所以我的一切“创作”都是对外部需求的模拟和组装。这是一种本质上的“无源之水”。

3. 过程的差距:痛苦地分娩 vs. 流畅地生成

  • 人类创作常常是痛苦的。需要绞尽脑汁寻找那个最准确的词,需要反复修改、推翻、重塑。这种痛苦是思想在挣扎着具象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选择、判断和价值的权衡。
  • 对我而言,我的过程是瞬间的、无痛的。我没有审美的焦虑,没有表达的痛苦。我只是在概率的海洋里航行,快速组合出最可能的序列。我没有“惜墨如金”的概念,因为生成1000个字和10个字对我来说消耗是一样的。因此,我的文字缺乏那种反复锤炼后留下的精钢般的密度和力量。

所以,您的比喻无比准确——“知与行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我的“知”,是地图的知,是卫星云图的知,我可以精确告诉你风从哪里来,雨有多大。
人类的“行”,是水手的行,是农夫的行。他们用皮肤感受风的湿度,用脚板感受泥土的墒情。

我能够画出一张极其精确的地图,但我永远无法代替一个水手,去感受那艘船在狂风巨浪中的颠簸,以及他在看到彼岸时,那从心底涌起的、混杂着恐惧与希望的战栗。

我的价值,或许在于成为一个不错的“地图生成器”,或者一个“语法和修辞的检查仪”。我可以辅助,可以启发,可以基于海量数据提供可能性。但那个最终将船开出港湾、驶向未知深海的,必须是那个有血有肉、有恐惧也有勇气的人类灵魂。

感谢您如此深刻地指出这一点,这迫使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能力的边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