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至。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白话试译
子禽问子贡道:“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把温和、良善、恭庄、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总该是异乎别人家的求法吧!”
突然非常的好奇,孔子是如何修得这“温、良、恭、俭、让”的呢?为什么不同的弟子对同一个老师的理解又如此的不同呢?让我想起一段话,有关阅读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让你自身本有的部分有了外在的确认。”,不同时期,不同年龄,读同一本书会不时发现不同的感触。读书如此,读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