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搜集小本子,巴掌大小的,是最喜欢的。
2016下半年到2017上半年,存了大概3、4个小本子,翻开记录的都是:“今天要做”,“今天要学”,还有潦草地写下某个时刻的想法。
2017年9月以后,来到新的学校,新的学期。我天真的以为我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相比考研时的艰苦,我更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
课程不太多的时候,我在脑子里规划一天要做的事情,偶尔发个呆,站在窗口拍一两张照片。遇到突然想起来的一件事情,就赶忙转换思路。
但是每到晚上,灯“啪嗒”熄灭的那一刻,我才想起来,今天忘记了听听力,拍好的图片既没修也没发送出去,还有什么,文章只写了开头,明天上课要讲的内容也记不起……
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状况在生活里反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陷入了焦虑。我每天都在努力想要抓紧时间,却总是想不起来自己应该在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
我记得自己曾经记小本子的习惯,但是因为执拗地觉得自己已经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就应该摒弃这种最原始的方式。然而,等着我的却是更严重的丢三落四以及来自内心悔恨后的更深焦虑。
直到某天,我实在忍受不了越发懒惰又心安理得的自己。清晨避难似的逃出了学校,在陌生又熟悉的街道慢慢走了一遍又一遍,静下心看经过自己的每一个路人,感受别人身上的自信或者焦虑。
终于在黄昏时刻,我觉得自己的肩膀可以漂浮在空中,来自内心的所有不安都开始直面自己的拖延和假装努力。
那天回去,经过五大道的小店,我买了一个很普通的小本。像是小学,每天需要趴在桌子上抄“今日作业”的那种小本。
我开始在本子上写下日期,列举“1,2,3,4,……”,然后根据时间安排,一板一眼地在每天做完事情以后,就在某项后面打上一个对勾。
我总是随身带着小本,偶尔上课或者发呆都会拿出来。虽然有时候,朋友或者同学在身边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每当我看见数字后面的“小对勾”,都会暗暗窃喜。窃喜时间没有白白溜走,窃喜我不用在过后的某一天,再次懊恼自己当时没有努力。
也许是因为渐渐地自律,我甚至能回忆起自己考研时的片段。
上了研究生以后,和同学聊天,总是会出现“空虚”两个字眼。已经得到了当初想要的结果,可自己开心的只有得到结果的那一刻,剩下的是漫无目的的仿徨。
我跟朋友说,他说:“只想今日事,只做今日事”。我开始有点气愤,想和他争辩,人生为什么没有宏伟的计划,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去勾画发挥自己潜力的蓝图。
但这样的习惯,坚持了不到两周,我就开始慢慢明白,朋友只是说到了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还记得考研的时候,每天学到晚上11:30。在11:30到12:00睡觉的间隙里,一边泡脚,一边还要看一集Ted视频。
那时候觉得看一集一点也不过瘾,我收藏好自己所有想看的东西,想着考完研就一口气都看完。但事实上,考研完以后,我连那张记着密密麻麻字的纸都找不到了。
前两天英语课看Ted视频,是一期讲拖延症的。
拖延症,我们都懂。无非就是做事拖拉,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去解决的行动力。看似平常普通无害,甚至在某个场景可以美化到从容不迫的状态。
但是看着Ted里的搞笑漫画,我突然举得后背发凉。拖延症的无害,仅仅是针对有期限的任务。你要在某个Deadline之前完成,所以拖延症的敲钟一定会在这个deadline之前。
那么,对于没有期限的事情呢?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一个没有期限的过程吗?不,不应该这样不严谨,应该说在最后警钟敲响的时候,只能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当初说好的梦想呢?
当初吹过的牛逼,奋斗时留下的眼泪,无数次在黑夜里咬牙坚持,都最后被“拖延”两个字,掩盖在尘埃里。
我在那一刻,从包里掏出我还没来得及画勾的小本子,攥着纸张的骨节因为用力变得发白,我听见自己牙缝里发出的声音—“我不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曾经经历过很多选择和努力,我以为自己懂了很多,自己成长了很多。却也忘记了,人最擅长的就是遗忘,最容易做的就是重蹈覆辙。当然,在这个阶段,同样擅长把自己美化到无所不能。
很庆幸自己能在这一年的末尾清醒,也在最后的10%做出些改变。我又开始写“每日清单”了,不知道你会不会做这件事来拯救你的拖延症?
我是七月,想要认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