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脆梨君电话打进来的时候,正是假期里的一个黄昏,我在超市买酸奶,一片嘈杂的背景声中,他兴奋的说,哎,你有没有考虑过读个博!
没有。
为啥?
考不上(认真脸)。
哎呀,考了博,以后找个大学当老师,多稳定啊。
那你考呗。
&*%¥@......
半个月后,脆梨君又来找我聊了,他是个行动力很强的人,已经火速勾搭上几所高校的研究生老师,了解了今年的预招生情况,打算先考MBA,再考博,走留校任教的路。说是求建议,其实明显已经下了决定了,求的无非是支持。他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这样的研究生,不再顺手考个博呢?然后去大学当老师,旱涝保收,一年三个月假期,平常不坐班,跟人说起来还妥妥的自豪感。
这两年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被人问到同样的问题了,家人和一些朋友都在大学任教,从入校两年的辅导员,做了十年的英语教师,到快要退休的研究生导师,时常听他们聊起,多少也了解一些当下国内高校的真实情况。扪心自问,我并不醉心于学术研究和备课授课的生活方式,也不擅长应对体制内复杂的人际关系,教师工作的稳定性和长假并不是我追求的,也不需要通过职业的社会地位来刷存在感。
而脆梨君,促使你一个商业人士,在工作多年,正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担之时,突然想用五六年的时间再去考研考博当老师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兴趣还是逃避,是追求还是放弃?你不用对任何人坦白,但你自己要明白。
对外,你做过不同层面的调查,了解这种生活方式吗?当人们内心对一件事或选择有倾向时,会自动屏蔽掉很多不利言论,只看到好处和自己想要接受的部分,这是不客观的。相比老师这个职业的优势,反倒是那些劣势,更应该拿出来想想,和期望有多大落差。
对内,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你喜欢这样的工作吗?你觉得自己擅长吗?喜欢和擅长是两码事,可至少要占一条,不然后面继续下去的动力是什么?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
最重要的,按这个规划,你打算一边做着大学老师,一边继续经营自己的公司,并且一定要做好做大。如果我鼓掌说,没问题!肯定行!你一定很高兴,但是如果总要这么虚伪的说话,我想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
这么操作从技术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老师在外面代课挣外快的多了,可是小打小闹做兼职和开公司不是一个量级。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并不会让你很闲。稳扎稳打做一番事业,至少三五年全身心投入的根基也是少不了的。抛开留给家庭的时间不说,你如何在查资料上课做课题评职称开大大小小的会议带学生处理学校杂事已经分走一半精力的前提下,把公司做得有声有色?
那些出色的斜杠青年,他们做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开源渠道,但你仔细分析就能知道,他们虽然会的挺多,甚至跨行业跨专业,但前期一定是有侧重的,一定有一个最核心的竞争力,一定是在一个领域长久深耕之后,才取得傲人的成绩。如果一开始就同时做很多事,很容易顾此失彼。
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安逸清贫的体制内工作,与风险利益并存的商海作战,这本来就是不同的人生之路。大学老师没法让你富甲一方,商业人士最难求的就是安稳笃定,如果总是留条后路,人就很难有背水一战的奋发。想一想,如果只给一个选择,你最心甘情愿的是哪一条路。回顾下,这些年,你成功的点,失败的点,特别是这些难忘经历背后的原因,分析你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优势和局限在哪里,去选择一条属于你自己的,无人可替代的路。
脆梨君,如果考研顺利,读博和留校是三年后的事了,你有足够的时间做好规划。咱们就说眼下的,经济寒冬,实业不振,你想考MBA,挺好的。学业上的投资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投资之一,不能简单的用经济和时间成本来衡量。一个好学校的MBA,如果充分利用起来的话,是能给你加码的。除了打底的知识外,这个经历也许能给你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一些崭新的重要的启发,为你拓宽商业人脉。
希望你开始一段不同以往的生活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开始之后,就认真的走下去,遇到艰难,能及时调整变通,不要被固有思维所限制。谁也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纵不乏山重水复之困局,亦会有柳暗花明之欣然,对吗,不试试怎么知道。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