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23期“早”专题活动。
买好车票,我告诉老爸,发车时间是8:30,你7:00出发绰绰有余,我查过路上只需要一个小时出头,半个小时进站检票,时间够够的。第二天我醒来时,看到群里的消息,他6点出头就从家里出发,7点半不到就报告已经到了高铁站。我说,你提前一个小时在那里干等着干嘛,多睡一会儿不香嘛?老爸却说什么要走在时间的前面,到了高铁站心才定,他宁愿早到。反正不是我早起,我也随他去。
但也不总是这样和谐,如果我要和他一起出门办事,往往他已经快跑到高铁站了,我才从住处刚刚出发,他每次都焦急等待,而我总是踩点进站,一分钟也没有多浪费。这时他就会数落我,为什么不早点出发,万一路上有个意外情况,不就赶不上车,赶不上车不就会误事么。而我则会说时间我都算好了,就算晚了大不了改签下一班车喽。本来出发时间就早,再提前一个小时甚至更久,实在是没有必要。我最多会多留20分钟的冗余时间,而他总是提前一个小时以上。我认为没有必要,他认为我性格悠闲无所谓。最后我说,照你这样我每天上班6点就要出发。他说,6点出发怎么了,就该6点出发,我哑口无言。
父母总是提倡早,赶车要早,出门办事也要早,休息日吃饭也很早。就算赶车时间已经足够,他们还要早上一个多小时;就算出门办的事1个小时就办完,也往往七八点就出门了;就算休息日明明可以睡个懒觉,他们也要早上7点半就把我叫起来吃早饭。而在我看来,这些都没有必要。现代社会的运转就像精密的仪器,从app上查出来的通行时间,往往非常精确,很少会遇到意外情况,为了可能千分之一或者万分之一的意外情况,而每次都多付出许多时间,是不太划算的。除了那种跨国或者春运那种重要出行,我很少会多留许多时间,踩点是我的常态。出门办事,我一般也会拖拖拉拉,因为一般一个小时就能办好的时,我9点出发,也足够了。虽然事情办完可能都11点了,但我认为睡懒觉更加重要。至于说休息日早起,在我看来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休息日睡懒觉是天经地义的,工作日已经足够辛苦,何苦在这个时候还要早起呢。
观念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一辈总是对生活很有干劲,他们仔细规划人生,每次出门办事都认真严谨,干净利落,效率很高。也许在我看来,出门办一个小时的事情,他们考虑更多,可能需要2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他很也许还预料到可能有其他延伸的事项,因此总是提早。而我的性格确实懒散,去办一件事,只能想到这件事,而想不到别的,自然不需要更多的时间。我更在意我自己支配的时间多少,而办事还是出行,都似乎是不得不去做的“工作”,自然是需要的时候卡好时间去办,才有更多自己的时间。两代人的时间观念的差别,根本上可能是生活态度的不同。父母总是很积极,而我总是在应付,实际上我每次踩点,省下来的时间也没有去做更重要的事,我总是在不情愿地出行或办事,无所谓车这次没有赶上,事这次没有办完,因为可以下次办。而在他们看来,下次有下次要办的事情,这次就应该把事情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