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底爱不爱我?这是一个基点问题

小儿子又在奥特曼奇趣蛋这里走不动了,这次没有再满足他。他借着哭腔问妈妈:“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这样的问句已经发生过几回了,场合不同,情境一样。对他的这一个疑问表达,我之前也没有太当回事,只有这可爱的稚童才能完成这种逻辑上的跨越连结,小孩子嘛,就是这样一种动物。直到有一天,另一件事带给我一点提醒,我才意识到:这个问句不简单!

朋友两口子在家里录完一场“奇葩说”节目后到我这里来吐槽。(好吧,那“朋友”其实就是我自己,"奇葩说"就是吵架)家务事是最体现智慧的,从好几年前的鸡毛蒜皮,掰扯到了人生的抉择和命运。事后一看,旧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增添了新的烦恼。

两口子吵架跟小儿子的问句有什么关联呢?

有的。就是其中发生的,那种相同的,逻辑上的跨越连结。

不论在家庭还是职场,大家在面对分歧时,一开始都希望能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可一旦进入情境后,就会直指人心、评论人品。这种逻辑跨越十分常见,它毫无悬念地演绎出了我们人类几百万年来经历的残酷进化史。

认知心理学把这种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归纳为模式识别和刻板印象。

我们儿时都有这样的经验,看小说看电影听故事,每个人物都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好人坏人?只有先完成这个区分之后,我们才能在这个人设下,探究更为复杂的人性和逻辑。人性经不起太多考验,所以大家才对“真、善、美”倍加珍惜,把它作为我们分辨亲疏的一条黄金标准。在认知过程中,这是一个基点问题。

所以,小儿这一句“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不是对买不买奥特蛋的就事论事,而是对心目中“最亲爱的妈妈”的人设质疑。同样,两口子吵架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也是对“你到底还爱不爱我”的拷问和检验,以及对没有得到明确答案后产生的失落恐惧情绪的变向表达。

爱是家庭一切情感的基点。有此基点,家庭生活才有存在和维系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点不存在了,我还跟你扯什么淡呢?

下次碰到这种情况,无论如何,先说一句“我爱你”,然后,“奇葩说”也许是另一种录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