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的疆域从东到西横亘千山万水,从南到北纵贯万里,西跨葱岭,西北到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到达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濒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陆地面积达到1300多万平方干米,已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国家。清朝前期的疆域版图在我国历代王朝中,并不是最大,与辽阔的唐、元版图比较只能算个季军,然而它却基本奠定了我们今天的版图基础,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古代中国的疆域在清朝前期成就了最后的辉煌。清朝统治者对内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承接了明朝版图的衣钵,对外通过雅克萨之战显示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以《尼布楚条约》明确中俄东段边界;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用铁腕之势巩固多民族国家基业制服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使大漠南北、天山南北凝为一体;边疆民族关系方面设驻藏大臣强化对西藏的管理。清前期几代君主不懈的努力终将王朝版图扩张到极致,《清史稿》记载清朝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葱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
其次,从清朝前期疆域大小的问题。唐朝高宗时期(661年——663年)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达咸海以及呼罗珊地区(唐在中亚有羁縻州安息州),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流一带(唐在极北处有羁縻州玄阙州),南抵越南顺化一带,其统治范围达到极盛,但时间很短暂,后因西突厥反唐、东突厥复建第二汗国,唐代的版图已大为缩小,实际控制疆土已急剧减少。相比之下,清朝中央的管辖不仅有效地深入北方草原、西部高原、盆地,对边疆统治的持久性也超过唐帝国,从 18 世纪 50 年代极盛时算起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有近百年。另外从元朝的边疆和民族地区管理分析,元朝的宣政院除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外只统辖吐蕃,清朝则专设有管理边疆各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自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开始,台湾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清朝收复台湾后设府,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并驻军镇守,对其管理远比元朝有效。对蒙古,清朝以“盟旗制”改变过去草原部族分散的状态。在西藏,清朝以册封达赖与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法律等措施层层推进管理,在青海设立西宁办事大臣,从而完成中央王朝首次在青藏高原设置行政机构。于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彻底结束了元朝时的土司割据局面。可以说清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制度设计科学,管理机制通畅高效,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业,保障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夯实了稳定的疆域版图,因此在支持疆域版图稳定性的措施方法上清朝是成熟和有效的。疆域版图的持续时间和统治的稳固是清朝前期疆域的显著特点。
第三,清朝前期奠定的疆域版图在古代中国疆域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第一,领土主权作为国家概念在近代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中的得以确立,在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康熙使用的国名是“中国”,这是“中国”一词首次运用在国际条约中,中国不再是一个地域概念,它已经成为了疆域明确的主权国家;其次,它是古代中国疆域的最终定型时期,唐朝,元朝时期的疆域版图虽大,但是与近现代比较是不完整的,元朝少了半个新疆,唐朝则没有西藏(以及东北的部分),这是由于元朝时期新疆一部分是属于察哈台汗国的,而唐朝时期的西藏则是吐蕃王朝;新疆一直到1759年乾隆帝平定天山南北后,中原王朝才实现比较稳定的控制;西藏则是元朝征服的,但后继的明朝控制也不严密,一直到清朝,西藏才再度被中原王朝掌控。现代中国版图之所以有新疆,西藏和台湾,这是承接清朝的。此外唐朝和元朝地图还有一个情况:不该有的地方有了。唐朝,朝鲜半岛占了一大半(灭了百济和高句丽),越南也占了北部的地区(静海军),这些地方当时的确是中原王朝的版图,但不稳定,很快就随着当地土著的反抗而撤出了,而现在它们也是独立的国家,而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又容纳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并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成为现代中国版图的重要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