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为笔者在读素书中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并无偏见和指向性。
作为素书的开篇,原始章显然是为此书定调,表明观点。我觉得,原始章主要表达了两种态度,第一,对待自己的态度,第二,对待等待机遇的态度。
首先,对待自己,要提高自身修养,打好基础。所以书中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一体也”,这是立身之本。中华文化对修身都极为推崇,在素书中也是一样。跟儒家道家思想一样,修身的目的在于看清事物的本质,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包容的态度理解万物苍生,以更开阔视野去看待时局变迁,以宠辱不惊的心态面对成功与失败。有足够的修为,才能“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当然,对于普通人,这种要求过于完美,我想,我们修身需要参悟的,是要想的远,看的开,要有长远的规划,也要能从容面对结果,就很了不起了。
那么,人有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学,就可以成就大业实现梦想了吗?不是的,还要等待机会。一个人的才华,很多时候是靠时势造就的机遇才能体现出来的。试想如果不是秦末农民起义造就的大势,项羽不会成为西楚霸王,刘邦也不会成为汉高祖,可能他们最好的结果就是在各自的地方平安的度过一生。所以说,贤人君子,看清了时代的大势和利弊,还要“潜居抱道以待其时”,时至而行,方能成就功业。然而,机会比才华更稀缺,如果没有机会,没身而已。换一种心态,换一种生活方式,也并不遗憾。世俗眼中的利名并非你我心中真正的归宿,世俗向往,多是因为得不到,而我们未必一定要迎合,做一个特立独行的平凡人,很好啊!
所以,素书中,告诉我们对待机遇的态度,不仅仅是要在机会到来时能抓的住,还要有这样的豁达与从容,在不可得的时候能放的下。有大才华的人既要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能耐,也要有归隐田园,采菊东篱的洒脱。若时至,则兼济天下,时不至,也可以独善其身。无论机会有无,不执着于功名,不拘束于时代,这才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