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大阳古镇游玩。阳光灿烂得很,因为有风,使本来美好的的一次旅行增加了些许瑕疵。不过还好,游人不多。一道“圣旨”把我从现在拉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奉天承运帛帝,诏曰……”过去与现在碰撞在深邃的小巷里,转动的风车似乎在向人们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
那是一块写着“圣旨”二字用以炫耀辉煌的匾额,它似乎像阿Q一样在自言自语地述说:“我的祖上也曾阔过……”
一束光从门洞那边过来,刺眼得很。整洁的石板路、古朴的街道、大红灯笼、两旁时代久远的老屋加上悠闲的路人,使人产生一种时光穿越之感。
冶铁是大阳传统的产业,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一口大铁缸停在当街,它代表古镇曾经辉煌。煤与铁曾是支撑大阳、晋城乃至整个山西的支柱产业,过去是这样,今天依然如此。不过,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就如这条古街,曾经商贾云集之地,如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每到一处,我都喜欢查阅一下本地的历史。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小小的大阳曾出过这么多名人。其中“环肥燕瘦”的赵飞燕和曾因上万言书被朱元璋打过屁股的茹太素原来都是大阳人。这地儿果然是人杰地灵呀!
在山西省泽州县太行山麓,有一座拥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大阳古镇。大阳古称阳阿,历史上秦皇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燕设此为郡,它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余年。大阳明清时期仕官如林,当地民谣“有官不到大阳夸”、“大阳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官”都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大阳的文运盛兴,仕官迭出。同时大阳因手工制针业发达,被誉为“九州针都”。由西汉至明清,大阳的历史上涌现出了众多的传奇人物,色艺双绝的赵飞燕,首创诸宫调的孔三传,耿介不阿、上万言书的茹太素,为国捐躯的武状元张大经等等,他们在大阳的历史上先后都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古有阳阿之剑,可陆断牛马,水截鸿雁”,丰富的矿藏资源使大阳成为我国冶铁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大阳古镇不仅有冶炼铸造的阳刚豪气亦有轻歌曼舞的灵动柔美。从春秋战国到两汉魏晋,阳阿成为蜚声于世的歌舞之乡,“阳阿奇舞 ”、“阳阿薤露 ”成为了大阳文化艺术的辉煌。
阳阿,阳阿。在大阳古镇,阳阿是见到的最多的一词。这是一个很富有古意的一个词,似曾相识,但又说不清楚在哪里见过。不过,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阳阿是大阳的古称。战国时,韩国以兵器锋利、盔甲坚固闻名于各国。而古大阳又属于韩国的上党郡,上党郡民风剽悍,长平之战的起因不就是因为上党军民不愿归附秦国而至的吗?我猜想:在那个时候,大阳一定是韩国最著名的“兵工厂”之一。在那个时侯,冶铁是高新科技,铁制兵器与农具都属于战略物资。它的作用不亚于今天的原子弹。而韩国能以如此弱小的国力周旋于列强之间,你能说没有大阳铁器的功劳吗?
大阳,即古阳阿还有一个称谓“九州针都”,可见其制针业发达。
在大阳,经常可以见到一些非常阔绰的老房子。大户人家的门楣就是与普通人不同。在一座院落门前雕刻着石鼓与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姿态优美,表情丰富。一上一下,一呼一应,面朝正街,伤佛正与路人打着招呼,欢迎着他们到自己家里作客。石鼓上的花纹尤其精致。它应该是一个大花园,花园中央立着一座假山,山上立着一只美丽的鸟,仿佛在纵声歌唱。假山四周,百花盛开,果实累累。右边竹枝上立着一只喜鹊,这只喜鹊仰着脖子,似乎在为美妙的歌声喝彩。
也许是天凉的缘故,今天游人不多,正因为如此,我不必担心游人所裹挟,被动地去接受那些你不喜欢的东西,随心所欲地游走访问是我喜欢的一种旅游方式。越往西走,游人越多,店铺也愈加活跃。路边有一位卖冰糖雪梨的老人,儿子看见了,想买了一杯冰糖雪梨尝尝鲜。老人掀开锅盖,用勺子从锅中舀出一勺倒入杯中。我看锅里热腾腾的,煮着红枣、姜片、梨块等数几种食料,不由感叹,这恐怕是我所见过的最有良心的一种热饮了。
本地小吃不多,馔面是当地最著名的。听老板讲,馔面是在面团中加入豆面,经过三天发酵而和成的,口感劲道润滑。儿子要了一碗,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就被他消灭干净。而后,他坐在那里满意地摸着肚皮说:“今天晚上,我就不吃饭了。”
在回来的路上,见到一个不大戏台。这戏台很小,不过十来平方,我不禁疑惑起来:古人如何在这小小的舞台上出将入相,演出一幕又一幕精彩纷呈的活剧的呢?茶亭与戏台隔街相应。厅中央有一石桌,桌上摆着类似两个棋罐一样的东西,我走近一看,哑然而笑,原来是两个石制烟灰缸。而桌子本身也不过是一磨盘而已。将磨盘简单一摆,四周再上四个石凳,整个小厅便呈现古朴之意,应该为设计师点赞。
回家的时候,已经六点,太阳快落山了。听人说,晚上还有打铁花的表演。儿子不晓得这是什么东西。我告诉他,将铁水熔化,然后用木棒将勺中的铁水击打半空,在夜晚时如放焰火一般,好看极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子说,“那铁不值钱吗?”我笑着告诉他:“在以前,铁确实不值钱,现在不一样。这不过是一种传统而已。”
是的,不过是传统而已。有些东西可以用钱来衡量,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比如传统文化,我们失去的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