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大家的关注点都高度集中在于疫情相关的人和事上,各家官媒、自媒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显神通,恨不能“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们或褒或贬,不是把人捧得高高的,就是把人往死里踩。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评价体系里,笔者被聒噪得六根不能清净,几乎不能思考。远离这些资讯,静下来心来一想:我们不能这样被带偏,是时候,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发表些看法。
歌颂一些在各个岗位上艰苦奉献的人本来无可非议,但有些媒体往往故意拔高主题,把奉献与牺牲强行捆绑,把人架上神坛,以博人眼球。这种套路成为习惯之后,不牺牲的奉献就不值得称颂了。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钟南山的儿子因为一条名牌皮带被唾骂而上了热搜。
首先你没有俭朴的生活作风,没有比普通人惨一点,你就不配被赞誉。再者与你父亲的贡献和俭朴做对比,你没继承他的优良传统,你就不配成为他的儿子。最后你有再大的贡献也不及你父亲分毫,你父亲的形象有多伟大,你就有多卑鄙。
这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快被冤死了,暗暗替他叫屈啊!
在我们的价值观里,有一条不成文的取向。道德赞誉与奉献成正比,而奉献是牺牲和功劳的总和,甚至于牺牲的比重要比功劳大得多。我们有句俗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言下之意,即使功劳不大,只要有辛苦的付出,就该得到奖赏,而牺牲是付出的最高级。反过来,即使一个人的功劳再大,牺牲不够大,他也不能得到太多的嘉奖。
即:道德赞誉=奉献=牺牲+功劳≈牺牲
类似的道德价值取向也充斥在我们的文化里。《奇葩说》里黄执中举了一个人尽皆知的故事——妈妈吃鱼头——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却在临终前告诉孩子:“其实,我一辈子都不喜欢吃鱼头。”所有人听了这个故事都会被这份带有牺牲的母爱感动,这也是这个故事存在我们文化里的价值——它赞扬了牺牲,提倡感恩。
黄执中也一语道破这个故事的内在逻辑:牺牲会换来道德筹码,这种筹码就像水坝蓄水,它日复一日的积累,总有一天你会把它兑现,让别人用愧疚来回报。愧疚是一种很难受的情绪,恰恰是一件最能使人屈服的工具。
即:牺牲=道德筹码(赞誉)=回报(控制别人)
明星朱雨辰的妈妈71岁了还不放心40几岁的儿子的生活起居,每天起早贪黑给他做各种营养餐,让他走到哪都有一个温暖的厨房。她也坦言,儿子的每段恋情,她都会干扰。这就是这个道德价值等式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妥妥的道德绑架。
这种道德绑架出现在亲密关系(包括亲子关系)里是最伤人的,它就是含在蜜里的毒药。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正陷在道德绑架的关系中,痛不欲生;有多少人继承了这种道德绑架手段,从受害者变成了控制亲人的施害者;有多少悲剧是由这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引发的?
诚然,存在即合理,这种价值取向的产生和存在有它的必要性。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人要生存得好,必须依赖于一个集体,以集体的力量对抗大自然和社会动荡,从环境中获取生存资源。这就要求集体中的个体首先要以集体利益为重,要有牺牲精神,才会苦尽甘来。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一个小家庭皆是如此。那些革命烈士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子孙后世的国泰民安;贫困的母亲总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把孩子养大才能老有所依。
而今天,我们快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愿了,我们完全可以让全部的人都享受发展的成果,而不再上演苦情戏码。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不用再筚路蓝缕,不用再被嘲笑“造原子弹还不如卖茶叶蛋”;坚守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可以有足够防护资源,不用再冒职业暴露的风险;辛劳的妈妈可以跟孩子一起吃好吃的食物,而不必为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口欲、甚至正常的生活作息和兴趣爱好……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去掉牺牲的价值,我们的价值等式就舒坦多了:奉献(功劳)=道德赞誉=报酬
少了那些不必要的牺牲,人生路上一定减了不少负重。
也许有些人有这样的疑虑:不重视牺牲的价值,会有鼓励和纵容私欲的嫌疑,我们的社会会沦为自私自利的名利场,会养出很多不知恩图报的白眼狼。
首先,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应该靠制度来规避人性的恶所带来的不和谐,而不是靠跟不上时代的道德观念来矫枉过正。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才是保证和谐社会的根本。
其次,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人类自私的本性根本是遏制不住的。《人类简史》指出,自智人(存活到现在的人类物种)出现以来的100万年,智人的迁徙史和壮大史就是大自然惨遭生灵涂炭的灭绝史。我们不仅灭掉了其他人种,还灭掉了大型动物,最后跃居食物链顶端,让整个生物界猝不及防,很多生态灾难都是源于这场过于仓促的历史跳跃。接下来的采集者扩张、农业扩张、工业革命,都是让自然界付出惨痛的代价。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建立在其他生物的皑皑白骨上面,人类文明有多辉煌,脚下的白骨就有多厚。人类要做的不是遏制私欲或者否定私欲,而是首先要承认人类的私欲。虚伪的人,谁能指望他善良,指望他反思甚至改正他因私欲而造成的罪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