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第一篇重塑自己思维结构的文章——教养的迷思。
年届不惑以后,身边朋友推托最有力的借口“送孩子上辅导班”,语气中充满了无奈,仔细分辨还带有些许期待。
“教育”和“医疗”早已成为大众支出除房产外的最大支出,只要放入这两个“心理账户”的预算仍然在逐年增加。可是在此之中焦虑的父母可曾知道——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影响不大!
为什么家庭环境没想象的那么重要
听了这个假设,如何证明它呢?作为孩子父母,特别是已经呕心沥血的在孩子身上父母。
假设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因果与相关性):
*父母行为是因,孩子成长好坏是果。
*也有可能孩子成长好坏是因,导致父母产生相应行为。
*其实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另外第三种(Z)因素产生的结果。
构成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
1、首先,毫无疑问作为生物体*基因*产生重要的作用,眼耳鼻舌声器官产生的感受,带来我们与外界交往的途径。
2、其次,*环境*对后天的我们,认识世界提供素材。所见所闻逐渐塑造我们认知形成。
3、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只是环境中的一小部分,孩子小的时候占比较大,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与外界接触增加,父母影响力逐渐减弱。
“叛逆”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有的孩子在家里很霸道,但在学校里彬彬有礼;有的孩子在家里沉默寡言不与父母交流,去学校却侃侃而谈俨然一个小领袖。为什么会这样“表里不一”呢?提供以下几个原因:
1、不同的场景学习到的技能,仅仅只用于那个场景。换个场景,这个技能不一定适用的。
2、在孩子的世界里得到周围朋友们的认同才是首要的,这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孩子们自己是个群落,大人们被隔离在外边了。形成‘我们’和‘他们’的区别。
3、父母起什么作用呢?
站在成人角度看:只是“麦田守望者”,站在悬崖边看着,孩子们别掉下去就行了。
站在孩子角度看:我现在是“犯人”,成人是“看守”,不到万不得已我要跟“看守”处理好关系。但最重要的是跟其他“犯人”融洽更重要。
总之,在这三种因素上表明:孩子在家里学的东西不足以帮他应对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大部分是跟别的孩子学,父母与孩子的利益可能存在冲突。
孩子们的神秘世界
孩子们最重要的是孩子们的环境,他们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头脑都有的痛苦回忆是被嘲笑、孤立。
那么原则是什么呢?一个是多数裁定原则,在孩子的环境中大多数认定的,整个群个体的认同是必须遵守的,否则痛苦伴身。学习好、性格开朗恰逢小混混的群落,仍然会遭受排斥,转而性格孤僻。其次是啄食次序原则,动物世界中存在地位高低,同样在孩子群落里,追随高地位孩子行事,变为大多数孩子共同的习惯比较容易被接受。
父母能在其中起到作用很小,太多的介入很可能会加大被排斥的可能。这种尺度的把握,便是成人思考的重点。
“老师”为数不多有能力介入的成人
组件对照效应:人们在不同环境中,融入不同的群落,每个小的群体都会试图强化自己的归属感,同时反对其他的群体。
被视为什么样的“人”,他会追随相似之人,并形成群体。
老师虽然不是群体成员,但他能够干预群落的形成,决定整体群落的方向。
1、领导者可以影响群落的行为规范,比如成员的态度和适当的行为。
2、领导者决定群落的界限,也就是我们是谁,他们是谁?
3、领导者会明确一个群落的自我印象。
父母还能做什么?
孩子不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在群体里与别人不一样不是一种美德。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尽可能的更合群、看起来更着正常。
在孩童时期父母有选择孩子同辈的权利,环境和同伴在孩子成长中的影响很大,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意义所在。如果同伴给他会带来痛苦,搬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弱,所以必须要趁早。
在传统意义上,培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更是部落、家族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的责任。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群中。
最后,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然后才算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作为朋友,我们不要期待改变孩子。父母不可能赐予孩子在社会上的自尊与地位,自尊是个应变量。孩子有自己的路,你不可能替他走,父母教会他们的是要离开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