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3082 字 | 建议阅读 6 分钟
文 | mickjoust
记得曾经,有个朋友给我说,ta在校园时代谈恋爱的时候,ta的另一半很认真的对ta说:“如果将来见家长,你一定是个讨长辈们喜欢的类型。”
至于结果,是我记住了这句话,这位朋友早已忘记了要验证这句话。
这让我很是感慨,是啊,你是不是一个长辈喜欢的类型?
我就不是一个长辈喜欢的类型,从小到大都是如此。除了小时候爱问太多为什么以外,还经常干些让长辈们头疼的事情,到现在也是如此,他们总认为我很喜欢和他们唱反调。
事实上,任何一个被认为不讨长辈喜欢的人的特质,多少都有点特立独行的味道在里面,而这恰恰又是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相反,那些讨长辈喜欢的人,因为表现比较突出,自然就是比较容易观察的对象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喜欢和不喜欢的话题意味着什么。
| 1.不喜欢又能怎样?
不管你是谁,你一定都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面对过这个问题,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会成为父辈们那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对比对象 。
于是,从孩子的视角看,有的孩子就会开始学着讨大人开心,做一些大人认为开心的事,来让大人开心。
而另一部分不讨大人喜欢的孩子呢,要么继续坚强的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管不顾,要么妥协压抑住这份不安分,也试着讨大人开心。
这里,我们不探讨如何行之有效的讨大人开心,而是说,大人不喜欢又能怎样?
换句话说,你不是长辈喜欢的类型又能怎样?
这些内心的话,我想,很多人一定也想过,可没有仔细深入下去细想,为什么你就是成为不了一个长辈们喜欢的类型?为什么有时明明改变了一些,还是不能讨得喜欢?
当然,往大处说,可以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需要仔细思辨,但是,这其实只是一个现实的情感问题。
有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慢慢醒悟,发现了其中的曲折道理,有的人即便一辈子可能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这个曲折的领悟就是,共生思维。
如果你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就会发现所谓的能讨父辈们喜欢的人,移情能力也很强,共情能力也很强,可偏偏就是思维模式是一味的用于外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一心想的就是要做到别人认可的事情,换句话说,就是和父辈的思维共生在一起。
而那些不讨父辈们喜欢的人,移情能力并不弱,共情能力也不一定都很差,思维模式更独立,即便父辈们用强压的方式迫使他们低头,他们依然还是我行我素,要做自己。
看到这里,你多少都明白了,所谓的共生思维模式,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模式。
| 2.共生思维
不过,大部分人并没有觉得共生思维有什么问题,在中国这个以熟人社会为大的人情社会里,共生思维也许更适合生存。
而那些讨父辈们喜欢人的特征有很多,比如,顺从。
我曾经也是一个很顺从的人,因为即便不讨长辈们喜欢,有些表面功夫还是得做一下,不然确实敖不到今天。
顺从的人,通常都是对长辈们的话不敢反驳,父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俗话说的喊往东不能往西。
再比如,长相符合父辈人的审美。这一点不难理解,有的人天生颜值比较好,在长辈们的眼里又是一个普世标准,自然就多了几分亲切,像我这样长得不太入眼的的人,自然就更加不让人喜欢了。
只不过,我一直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长辈们所谓的审美标准一定都是正确的,甚至正确到比子女本身的幸福还要重要的程度。
这样的新闻也有很多,不信,你去自己城市的公园角,看看那里为自己子女挑选对象的大爷大妈们怎么说,就知道了。
什么身高要求,长相要求,学历要求,房子车子要求,这些外在要求真的有这么重要吗?难道心理健康程度,人品,思维模式,这些真正重要的东西不应该仔细筛选一下?
最荒唐的是,我曾经看见过有要求说,要求男的还要必须会喝酒,原来是为了要有能陪未来岳父喝酒的能力,女的要求必须配婆婆逛街买衣服等,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这就说到,爱喝酒,能说会道,甚至爱夸张表演的人,其实在父辈们的眼中都是很喜欢的。
我就见过一个搞设计的很文静的朋友,各方面都很厉害,写一手好字,爱读书爱旅行会乐器,对朋友很好,可是她的家人就是觉得她太内向,不爱说话,认为没有什么大前途,可她已经取得的成绩难道都是假的吗?
太多的所谓父辈们,自以为自己的社会经验才是经验,子女的经验都不是经验,要听老人言,要是没有按照他们的标准路径来,都是不行的,没出息的。
我真的很难赞同得起来,甚至连笑都不想笑,这样不讨人喜欢的确是,又能怎样?
当然,这是一些稍微特别一点的例子,更常见的例子时,讨人喜欢的人更多是自发或不自发的操别人的心更多,也从不拒绝一些无理要求,特别是父辈们的要求。
比如,之前有段子说的,一个新郎到女方家接亲,女方硬是要逼男方提供房产证和车钥匙,几番僵持下,新浪取了别人。
听上去很好笑,但是,如果是主角是你,你应该如何抉择呢?
是为了讨好长辈们,还是做自己呢?
| 3.做自己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但问题是,你能真的斩断和父辈们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吗?
不太现实的。而真正好的办法是,接受现实,做真正的自己。
这不是鸡汤,而是迫切的利益问题。
关系到你的择偶,你与父辈们相处的模式,与同事朋友的相处,与自己未来孩子的相处,你说重不重要。
不要为了今天一时的偷懒或者讨好,而让未来的你付出更多沉重的代价。
当然你可以说做自己就是三个字,念完就完了,但这里面的含义却是非常丰富的,如何做自己呢,我有三个建议——
首先,要学会合理的“反叛”。
过去,我更喜欢说反叛,因为只要是父辈们喜欢的,我就一概不喜欢,但是随着学习和经历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有一些父辈的建议是正确的,我们要吸收,不正确的才去反叛。
有的人发现父辈通过甩锅想实现控制自己的时候,往往都是不知所措,要么以为否定,要么全盘接受,这样二分原则是非常错误的,我以前说过很多次。
正确的是要合理的打破这个循环,可以通过提出来问题,尝试沟通来和父辈们交流想法,影响他们,一次沟通不行,多来几次。
千万不能一味的接受,或许父辈们有一些道理,但是当前的情景已经不同,需要的是结合实际情况去分析。
其次,呈现真实的内在。
有句话说,都是熟人,何必装X。就是要我们真诚,可部分场合的一味真诚,有时容易伤到别人和自己。
呈现真实的自己,可以用的方式方法是变化的,并不是只有说真话一条途径,谁说的说真话都是毫不顾忌别人的情绪了?
也可以使用合适的沟通技巧的,比如,和父辈们一起旅行,教父辈们新的东西。
很多人不想呈现自己,只想让别人理解自己,其实换成父辈们的角度来说,他们有时的确是不能很好的理解的,你说的那些懂事的父辈们哪个不是不断成长学习的人呢?
最后,一定要去除共生思维。
要独立思考,有选择的行动。可能你希望自己多一点特立独行,这样就能更好的打破共生思维,可共生思维不是短时间就能打破的,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
求同存异才是一个好的独立思维,对于父辈们的想法也好,习惯也好,抱着一种学习和观察的态度,而不是只要是亲人什么都是对的,没有错误的可能。
共生思维是非常危险的,像现在为什么很多人讨厌妈宝男,就是因为共生思维的危害非常的大,而妈宝男是共生思维的典型代表。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独立思维,不要在意别人的思维是不是和我们一样,是不是有一样的喜好,而是能通过一个协调达成一共平衡的状态,你是你,我是我,但我们在一起很快乐。
能做到快乐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大多数人因为共生思维,而生气,抱怨,甚至试图改变别人,而不是尊重别人。
去除共生思维,才是真正的旅途的开始。
| 持续践行
所以,与其整天看那些提高社交技巧的书,还不如好好的从身边的每件可以改变的小事入手,看看自己是怎么思考的,再看看自己是怎么做的。
还是那句话,我一直不是长辈喜欢的类型,但是我不会因为长辈们不喜欢,而停止做自己。
欢迎留言,说说你是不是长辈喜欢的类型?
持续践行,从每天完成一件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