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Make Me Think 应该是我看过的最能用一个书名就概括整本书内容的书了,虽然放在距离第一版出版已经16年的今天,用户的习惯和认知能力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里面很多案例(比如:按钮的拟物化设计来暗示可操作等)已经失去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依然有一些观点是值得学习和延伸的。
用户喜欢无需思考的选择。
从视觉设计方面来说,现在用户的认知能力比以前更丰富了,不再仅仅局限于拟物化的暗喻,扁平化设计的流行将用户的认知和习惯已经扩展到了屏幕上的虚拟操作。从信息架构方面来说,「到达任何地方的点击次数」并没有「每次点击都是无须思考、明确无误的选择」来得重要,扁平化设计并不只是视觉上的,更是信息层级上的,引用知乎上@李谱儿的话,「信息层级的扁平化代表着用户在第一层级界面只需看到核心内容区,和最稳固最根本的功能。其他的内容是收起到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甚至更深。」。为用户减轻操作负担,并不意味着让他一步登天,而是让他每一步走得很轻松和踏实(当然这里也有限度)。
扫描、满意即可、勉强应付。
至今,用户依然保留着先扫描、优先选择第一个合理的选项、勉强应付(如果发现某个事物能用,我们会一直用它。)的习惯。甚至因为移动端的普及,用户的扫描速度更快了,但并不是说他们不会阅读,只是对效率的要求变得更高了,更愿意花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上。为了迎合用户的这种习惯,内容应该更加精简、页面层级间的操作应该更加易懂和方便、同时对个性化推荐的内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果在网站上找不到方向,人们不会使用你的网站。
导航的重要性现在已经不言而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可以随时返回首页(比如点击站点ID);2.填写表单时,去掉全局导航,让用户专注于完成表单填写;3.成功的主页可以让用户知道从哪里开始。
测试一个用户比不做测试好一倍。
可用性测试非常重要,除了这本书里提到的,其他的书里和之前上的课里也都提到了可用性测试的重要性。事实上,普通的可用性测试不需要非常复杂,用户条件也可以相对宽松,但是保证测试始终贯穿整个研发过程。当然,用户并不一定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为和场景进行分析,筛除伪痛点,得到真正的需求。
除了针对可用性的设计观点外,Steve Krug 也提出了可访问性的问题(残障人士的访问体验),就在今天我才看到了 Facebook 将推出视障用户图片阅读工具的新闻,也希望有更多的网站或互联网产品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关于此书的评价为「以别让用户思考这种理念设计的产品,只能吸引到不会思考的用户」,令人诧异,无法认同,我想此书的主旨是帮助用户将更多的思考放在他们的任务和目标上,而不是产品的 UI 或信息层级上,由此节省用户的时间,提高他们的效率。顺便要说一说副标题「Good design feels obvious」,这是今天在 Medium 看到的 Julie Zhuo 的文章 Good Design,原文中她提到她曾经的 leader 分享给她的 nugget of wisdom,觉得与 Don't Make Me Think 异曲同工,便在结尾提一笔:)
You know you have a good design when you show it to people and they say, "oh, yeah, of course,"like the solution was obvious. But It's not ever obvious to come up with, though. You could be doing months and months of iteration before you come up with that Obvious 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