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真正的痛苦的一点感想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颁给了《真正的痛苦 a real pain》的Kieran Culkin基南卡尔金。第一反应是,哎?怎么不是最佳男主角而是男配角呢?

因为虽然按照戏份他和导演,编剧,制片人兼主演的Jesse Eisenberg杰西艾森伯格虽然戏份相当,但故事主线或者说主要冲突的发起者都是基南卡尔金演的benji这个角色。

于是去查了一下奥斯卡的提名机制,发现奥斯卡的提名并不完全是按照戏份时间长短,而是注重叙事地位和表演张力。更主要的是片方可以出于策略考虑,为角色申报某些奖项,避免在过于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参选策略不足而失败。

基南卡尔金凭借该片目前为止已经获得了七个最佳男配角奖,包括奥斯卡,金球,评论家协会,演员工会奖等等,应该是得到了业内和大众的一致认可。

与此同时,艾森伯格一个最佳男主也没拿到,原创剧本奖拿了三个。

Image

不过完全没有踩捧的意思。电影是一个项目,最终的结果是综合性的体现,没有好的剧本,导演,摄影,剪辑师等等演员很难发挥出有张力的表演。

相反,觉得兼任导演,编剧,制片的艾森伯格,非常慧眼识珠。基南卡尔金在美国演员工会奖的获奖感言中说到的,艾森伯格并没有让他试镜甚至没看过他的任何表演,根据艾森伯格妹妹的推荐就决定让他参演了。

不知道其中玩笑成分有多大,但我猜肯定是基南卡尔金的某些特质打动了艾森伯格。我此前也没看过任何基南卡尔金的作品(小鬼当家不算,那是三十年前的他了),仅从他的几段采访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气质,非常神经质非常有趣,非常玩世不恭,但又非常深情,时时刻刻向自己的妻子目前示爱,像个躁动的小狗。作为剧本作者,艾森伯格应该最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角色是什么样子,估计不用通过表演,见一面大概导演就会知道演员与角色的吻合度。

事实证明最后在影片中基南卡尔金奉献的表演与这个角色太贴合了,表演也太到位了,电影最后一幕,那种无处安放的情绪和有点空洞的眼神,让人想去抱抱他。

一月中旬看完这个片子写的一段简单感想,先写了几句对杰西艾森伯格的回顾,觉得他蛮有意思的,应该算是美国新生代代表之一?虽然我都不知道怎么定义新生代这个词,我的概念里粗暴一点的排序就比如汤姆汉克斯是老,小李子是中,杰西是青,现在活跃的90后00后是青春系(还需继续观察),这种感觉吧。

艾森伯格有意思在哪里呢,很早以前从外表来看很nerd书呆子,智商高,读书多,有点呆。但也有点锋利的感觉,这些印象,对角色和他本人都是一样。,还觉得他文艺范儿十足,粗暴一点说是“白左New Yorker”,更精准的“豆瓣形容词“概括就是“小伍迪艾伦”。

看了几部他的其他片子之后想这个人不会是个writer吧,因为能读到那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然后一查发现他还真是。

再然后发现他还能做导演,然后就彻底觉得他有点伍迪艾伦了。

至于他本人乐不乐于接受这种形容呢,我猜肯定不愿意,任何人被冠名小某某就会有模仿的嫌疑,也容易被定型。

不过从好的方面讲也是肯定,毕竟伍迪艾伦的成就摆在那里。

对艾森伯格的初印象应该是从社交网络开始,觉得可以以那样的语速来表演的人是智商的体现,比如杰西艾森伯格,比如卷福。由于时代的关系,伍迪艾伦导演的片子看过一些,但是主演的片子几乎没看过,所以无法从演技上对比,从导演风格上来说,是有些相似的地方,不过以这部真正的痛苦为例,杰西艾森伯格更疯癫一点,伍迪艾伦则更舒缓小清新一些。知识分子的共性,都很爱思考。

说回电影内容,哪里都有电影简介,不必赘述,故事也不太复杂,就是讲两堂兄弟为了纪念奶奶逝世,一起去波兰参加旅行团途中发生的一些事,两位主角性格对比鲜明,剧情的发展也是以这种对比和冲突为主线。

benji是一个住奶奶家地下室,旅行前提前邮寄到酒店,没法像其“正常人”一样努力生活的无业游民,可谓标准的loser,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或者说是深陷自己的世界。大卫认真是工作的员工,有爱心的爸爸,有责任的丈夫,可谓标准的中产普通人,但总是小心翼翼遵守社会公循良俗,如履薄冰生怕不得体,总是试图去融合和改变,试图去照顾benji又常常适得其反。

整部电影的场景都是在旅行中,机场,火车站,旅行经典和酒店,这样的“封闭空间”。初次认识的陌生人,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某些固有概念会被打破,人们不会有太多先入为主的偏见,参加同一种旅行团的人某种程度上是一类人,一类阶级,大家那种相同的入场券。但benji显得有些突兀,因为他和大卫其实是那种奶奶赞助的钱来参加的,阶级上是不对等的。再借助其他人的视线来观察benji,把他的形象具体花,顺便呈现出包括大卫,亚裔导游其他团员在这种社交场域里的态度,拍的很细腻生动。

影片最后并没有特别的抽丝剥茧完完整整的剖析两兄弟生活和性格上鲜明差异的缘由,去解释为什么benji曾经自杀过。也没有试图把结尾变得圆满,旅行结束堂兄弟二人的关系没有更进一步,大卫邀请benji去家里吃饭,但一如既往不太自信,有所顾忌benji也依然保持自我的没有去。拍子只是去细腻的塑造了这样的两位主演,然后把他们丢在旅行团这个封闭空间里让角色自然的展现。片子最大的主旨就是片名,现代人真正的痛苦,它实实在在的存在,可以被看到,可以引起冲突,但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也没法解决,更无处安放。没法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法更好的融入社交,没法...

Image

看到豆瓣评论里有人说这样的片子是无病呻吟,说白男吃过的最大的苦就是美式咖啡的苦.....嗯……第一反应是我不赞同想回击。第二是不知道该如何回击这种言论。第三冷静一下觉得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未必要回击。

进而想了想,电影这种东西是用来干嘛的呢?为了娱乐打发时间?为了寻找自我认同?问了一下deepseek得到的回答如下:

1. 情感体验与调节

2. 认知与学习需求

3. 逃避现实(Escapism)

4. 社会归属与认同

5. 生理刺激与感官愉悦

6. 自我完善与理想化投射

可能那位评论者的评论出于上述第四点,因为社会归属认知不同,不喜欢“白左男纽约知识分子”的表达吧。

但我觉得看电影和读书,并不是要寻求完全一致的观点,而是通过他们表达的内容去获取知识,获取新的观点,然后从中获得一些什么,即便没有人生感悟,也可以欣赏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表演,学习一点写作手法之类的。

所以真的是常常不能理解有人因为不喜欢某个角色或者某种内容而给片子差评,导演描述了杀人场面未必表示他赞同杀人犯的暴虐,以三观不正来盖棺定论太暴力了,演了暴力丈夫的冯远征被观众骂太冤枉了,这种时候该给导演和演员的不该是赞美他们表达和表演的入木三分吗?

当然也不乏上述第四点的追求生理刺激和感官愉悦类型的暴力片,但那是一种暴力美学的表达,有时间再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