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洪水后人们为了再次遭受灾难,计划建立一座通往能够通往天堂的高塔,当时人们说着同一种语言,这样的行为惹怒了上帝,于是混淆了人类之间的语言,彼此无法交流,建塔的计划也因此失败。,语言从那一天开始分化。
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语言,这也成为好奇外面世界的窗口。选择专业时妥协地选择了和语言有关的专业。
刚学英语时我惊讶于好几十岁的老太太还打扮得花枝招展,她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当时的我如同她的“can't stand”般理解不了。除此之外书中还有很多细碎的日常谈话,分别是跟父母、朋友、老师。那些谈话跟我的日常生活毫无关系,一次看我妈打牌,玩斗地主,她拿了一副全是数字的牌,当时她戏称自己拿的全是电话号码,我站在后面自然地说出了”phone mumber",那是我在英语课上老师让我们重复很多次的词语,因为有四个音节,读起来有一种说成语的感觉。
我妈听到后当着所有人说:“狗日的你看她说我要烂本”,因为根据打牌规则,每一回合都需要放一定数目的参与费,所以她以为我在诅咒她肯定连参与费都收不回来。突如其来的误解在我开口解释前呆住了,一般她拥有绝对的评判权,我怎么解释都无济于事,最后我离开了房间。
注定书上的世界离我很遥远。没有动力的学习英语,成绩也不温不火。
后来我有机会亲自接触讲英语的母育者,她们放松自如、友好热情,还不乏幽默搞怪。站在讲台上说话时不必抑扬顿挫,可以正常交流般说话,甚至可以嘻嘻哈哈来点幽默。那时英语对我有了新的吸引力,课本上的内容和我产生新的连接。
我好奇外面世界是什么样子,也好奇外面世界的人是如何生活,抱着同样好奇和憧憬的意大利小伙亚力来到了中国,六年后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
看到这样的作品顿时引起了我的兴趣,鉴于之前的阅读体验,我决定先去看看他在新书分享会上的发言再决定要不要读他写的书。
主持人问他有没有觉得自己归属于哪个地方,出生、成长学习在意大利,毕业后来到中国生活 ,还用中文写了一本书。
“我回到意大利也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见到曾经的朋友大家都没有什么变化,聊的都还是那些破事儿”。
哈哈哈哈哈,我真的太喜欢坦率的人了,在我们的语境中很少会在这样的场合这样说,至少我们要看起来体面。
一本里面写了很多破事儿的书,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全新环境中的那些经历。不是出名趁早的励志故事,只是这期间的经历,对一些现象的思考和遇见的那些人,对回家车票了如指掌的宿舍阿姨、食堂被骗来工作的小哥,希望能够专升本的门卫......
习惯了绩优主义的模式,看到这些我有些人情味和共鸣。每一个人都不由TA的工作来定义,TA们也不再只是庞大数据中的一小点,是有着鲜活呼吸的个体。从小在竞争中小赢的人毕业后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也是可以的。虽然到今天还是会听到我爸说念那么多书也不怎么样。社会是更真实和复杂的地方。
他记录去农村过年被安排在男人的那桌,围绕他的也大都是男人,那是我们认为的礼貌,可亚力想要去了解和那些男人们生活的女人和小孩。记录因为外国身份提供的优待和阻碍,让人产生思考。
提供优待是否真的是一件好事?亚力更认为公平才是真正想要的。母语为西班牙语的英语老师拿着月薪3万,在下班后终于可以和朋友说几句西班牙语了;前一天还在教英语,后一天就成为拍摄现场的模特,只因为面孔就拿着比较高的工资,做着轻松的活,模特反倒成为整个剧组最不专业的......
这样的不平等犹如之前学到的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很多发达国家由于早期资本积累很残暴所以先一步发达,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条件都很糟糕,以至于我到曼谷去的时候看到大街上的商贩会心生怜悯,告知对方我来自中国后,摊主告诉我中国人钱多多,顺带卖我椰子的价格是本地人的三倍。
亚力在意大利找不到归属感,我也回不去故乡。故乡之所以为故乡,也是当初要逃离的原因,亚力的故乡少见青年人的上进心,我的故乡很传统。亚力生下来的依靠依靠自己选择和创造,我生下来就已经有一个模板人生等着我去一项项完成;亚力的生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都很重要,我的环境中以血缘为中心,男女之间仅有一种原始的关系,初中时只是单纯地展示友好和一起玩耍,便被传言我喜欢对方。
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
巴别塔后的人逐渐能够交流,积极学习对方的语言,参与他们的社交,平等和对幸福的追求是不同面孔下的夙愿。脱离了模板的人生轨迹,有了更宽广的思维和视野,注定回不到故乡,虽不知归属在哪儿,至少可以确定是世界公民,或许归属的地方只有等到自己完成创造之后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