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很普通,但发生在我朋友身上,了解后不免有些触动。
好友Y,是个可爱、开朗的90后女孩,目前处于单身。在一起时,我偶尔提及找男朋友可不要抵触,要试着相处。Y也听进去了。
她单位的同事不久前为她介绍一个异性朋友,目前处于不温不火的相处状态。
恰逢今年十月国庆与中秋碰在一起,也算是一个非常大的节日了。换句话说,也是男女性交往过程中难得的一个表现机会。
前几日,与好友F、Y相约一起。聊天谈到,这位异性朋友日常如何制造相见机会。送奶茶、送水果、约吃饭······从Y说及这件事的口吻可以看出,她内心有些抵触这位异性朋友的表现。
很多时候是这位异性朋友的一厢情愿,尽管Y因为在工作拒绝过多次。这不,中秋节前夕,异性朋友不顾Y的拒绝,买月饼,买水果,买牛奶直接送至Y的住处楼下。甚至异性朋友的妈妈还打电话叫Y过节到家里吃饭。
我们听后,不免觉得好笑。对方目的性太强,忽略了时间这一维度,才认识没多久,就牵扯进家人的“参与”,这阵势怕是要吓到Y。其实,这种情况大家都能理解,尤其对于男方家的长辈而言,逢年过节礼节还是要到位。如果没什么行动,怕又会惹得Y的同事有另外一种说法:“这男孩真不懂事,追女生连过节都没什么表示?”
我和F给Y建议,日后把这个人情还了便是,请对方吃顿饭最实在。礼物就不要买了,以免让异性朋友误会已经认可他了。
正常相处中太过热情的表现,往往让另一方有心理负担,尤其涉及到钱财物质方面。关系密切就另当别论。
看过心理学上的一句话:心理负担是你自己的,别人并不会看见。但短时间内想改变自己惯有的心理状态,确实有些难度。
拿我自身来说,正常交往过程中,本着“不占便宜,不欠人情”的原则,能自己解决的事就自己解决,最好保持边界感的做法。无功不受禄,不是自己经过争取求得的,确实会让我有心理负担。
虽然有时这种“边界感”、“客气”,会影响到人与人之间更亲密的相处,甚至让人感觉不可靠近,产生距离感。但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为人处世之道。因为我始终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没有谁就应该对你好,包括自己的父母。
好好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