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忘了是第几天,这样睡眼朦胧地醒来。不追剧,不看综艺,不刷朋友圈,看着几百年前古人写的书,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产生了微妙的隔阂。下床后的脚像悬空般失重,精神也像早起的蒸屉,在冷风中慢慢消散了腾腾热气。但是感觉一瞬间,自己又真实地重拾起了很多东西,那种奋不顾身的坚持,那些一往无前的勇气,那段沉浸在快乐的时光.....
今早掖着被角翻旧照片,才发现,20岁的自己已经转身奔向金黄色的麦浪,手握一朵硕大的向日葵,发梢残留着干净的阳光碎屑,与夏天的风撞个满怀,挥手告别站在紫荆渡口的我,连同那些古老的夏天一起模糊了视线。
记得做过作者龙应台的阅读题,里面一句话犹为难忘:“有时候,我们用眼睛看得见的坏去量时间。一栋每天路过的熟悉的房子,从围墙的斑驳剥落到门柱的腐蚀倾倒,然后看着它的屋顶一寸寸扩大垮陷,有一天野树爬藤从屋中昂然窜出,宣告完成------需要多少时间?”
有时候,时间就像指缝中的阳光,你本以为只要双手紧紧并拢,它就不会溜走,但它在你手中逐渐晕染开的时间,就是你曾以为永不会逝去的岁月,它慢慢地延展,铺开,像钢琴家手下最后一个被弹奏的键,如此之慢,以至于你在尽情观赏中,忘了它也会飘走,会散开,会远去。你想伸手抓住,想挽留,但手心里的和手心外的,像从waiter托盘中不小心洒落的whisky,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而热烈的冽冽酒香,气味钻入五官,遁然无迹。此刻你在一旁,脸上写满了心疼和内疚,像打碎花瓶的猫,只想逃避,不愿面对这一地狼藉。
有人说,20岁是一个尴尬的年龄,一无所有却又自命清高的年龄。在我们这片星辰大海,有太多的人生同时上演,太多的故事轰轰烈烈。而我的20岁,始终笃信“自由的灵魂必将远航。”所以,最让我骄傲的是,我做到了,身体和灵魂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歇。就像曼陀罗(Mandala),象征着"自性",圆象征生命的终极圆满。
"心灵中各种敌对力量趋于统一的象征,也是心灵的象征。"----荣格
20岁的时候,peer pressure正走向高峰,但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我最经常做的事情,就是反反复复关闭朋友圈,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有时候随心情,有时候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这样做就能增强一点安全感。好像不和这个世界打交道,就不会表现出那些不安的情绪来。
20岁最不懂的事情是,这个世界与我何关?生命中那些来来往往的人,ta们不会停留,也不会回头。从陌生到相识到相知再到告别,经历的这么多是为了什么?到底还是露水情缘?萍水相逢?匆匆而过?还是再也不见?
20岁最热衷做的事,就是去找一个精神领袖,找一个年长我的,经验丰富于我的人,去看ta分享的经验,避免ta当年栽过的坑。但现在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很难再找到这样的人,那种“一眼万年”的感觉很少再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认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自己明白的道理越多,越理解人生的路大多需要自己独自去走,谁都不尽相同。
就像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写道:
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办法,请你走向内心。
20岁最不满意的事,是爱立flag,虽然自己永远都做不完-----这种情况俗称"积极废人"(心态上积极向上,行动上宛如废物,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而自责)
也是从上大学后才开始接触到,非常优秀的人身上共同的特质之一,拥有非常强大的自制力和毅力,就是那些懂得做规划,善于管理自我,并严格执行的人。ta们心中都有一个routine,自律,坚硬,有原则,有思想,有定力。我觉得ta们在任何一个环境中都会是一个“靠谱”的人。
日本茶道里讲Wabi-sabi,讲残缺之美,讲因由人的老去,外表斑驳,褪色黯淡,却无法阻止的震撼的美。你知道那美源自哪里?源自于朝着完美构建的巨大期盼,源自于失败,裂隙,磨损,也源自于一次次的心碎。
这种时候,大约才能明白,坚持的意义是让生命完整。
20岁的时候,我一度为何去何从而困扰,什么是对的,是正确的事?
《无问西东》里有一段,让我找到了答案。
“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从心灵深处,有一种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很多时候,我们不可能去构建模型,做数据,去分析哪个选项是最优,但我们的直觉和内心其实早就给予了我们一个回声和答复,也就是分寸感----这种做任何事都拿捏得当的技能,还是需要在了解了自己后,时时不忘磨练自己的balance。
我非常羡慕那些自持的人,ta们身上的独立思考,锋芒内敛,举止优雅,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尊严,会令我不自觉加以尊重。
ps 老铁在曾经写的一封信里说,一个人真正成熟的表现,就是自己一天的心情99%与他人无关。20岁的时候,每当自己大悲大喜,这句话就像救命稻草让我得以喘息。
我的桃李年华,若我在将来一天再见到你,
事隔经年,我该如何问候?
以眼泪?
以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