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以前的过往,曾非常地关注过意识起源的问题,当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从个体扩展到群体时,你会对意识间交流感到非常的惊讶,完全独立的个体之间竟然能够相互理解。
当你尝试着理解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文化行为,不同的心理意识,不同的信息传递,人与各种自然万物缔结联系,并演化出各种知识概念,各种工艺创造时,你会理解到这种惊讶性。对此,我只能说事物间具有同源性,有相同的物理基础,同源性的地方能建立理解。
当生物间有理解的基础,信息可以传递,就有了学习行为,只是有些生物将其延续或者保留到某种时间长度。
超体中说生物的一个终极意义就在于把知识一代又一代得传递下去。对于这个行为,是少不了学习和理解的。这句说辞实际是很有争议的,毕竟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像人的学习行为,它是天生的完全赋予,只是部分需要环境因素去激发而已。人建立了一种完全异于基因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基因只给予了人理解的基础能力,然后智能的发展需要后期花时间精力去积累建立,不去建立就完全没有这方面认知和能力。
不过个体间建立的理解方式差异,导致他们从事物中翻译出来的信息类型差别很大,这又造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和获取生存资源的不同。
加入文化的概念,把这种差异从个体扩展到集体并加入经济的概念后,就会有各种组织,民族,国家间的优劣对比。不过也许生存资料和生产方式在这方面更有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你会看到不同的组织形态对人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有多大的影响。福柯曾提出的权力意志,生活其中的你会以为只有你才能决定你脑袋里想什么。但在社会研究中,连自杀都不单是个人问题,因为整个社会运行在推动着你去做出决定。
不过在一个自反馈的体系中,你并不是只在输出,你也会被输出的东西的反馈改变着——秘诀公开后就慢慢地不再成为秘诀,不再有优势了。不过有时事物是有个回归波动的,我们文化中经常提到世界轮回的概念。在经济生活中的例子——人们追求新潮,冷落旧事物,当跟风的人越多,普及化越高,新旧就会互换。这个例子还是不够表现轮回的概念的。生物学中种群密度和捕食者,食物之间的变化的例子倒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