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给自己定了要读书的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读?读了许多书,却发现真正把知识化为己有的却有点少?那到底怎样才能读到一本好书呢?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有位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答并给出了答案。这本书就是《孤独读书术》。
我带着同样的疑惑有幸读了这本书,正如他超强的思辨能力,独树一帜,言辞犀利,却让人看后醍醐灌顶。同时对自己要如何读书整体有了更好的思路。那怎样能读到一本好书呢?
第一点.尽量别读畅销书
现在很多人在挑选书籍的时候,会先搜寻最近出版的书籍,这些书籍确实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不晦涩,好懂,因为书中描述就是这个时代的东西,所以大部分人会选择读此类的书,包括我自己。
而且根据图书零售市场报告,近几年畅销书卖的也越来越好,这反映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畅销书并不等于好书,纵观历史,真正的文学天才,大文豪往往都陷入过一段长期的绝望生活,生活的不平凡,让他们能够知悉其他人所看不到,所描写不出来的东西,所以一部好书一定能带着读者洞悉人生和世界,甚至是一个生命的过程。是作者经过殚精竭虑的思考,酝酿出的思想精华。比如说我们的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比如说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中,对卡秋莎的外貌描写,修改了20次才定稿,文学家们都是严谨而勤奋的工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文学的目的,推动我们想象,给我们启示。
第二点.要读常销书。
对于一位没有选择标准的读者而言,这个问题很难,我本人就有这样的困惑。在书中,叔本华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判断方法——避开那些很容易就获得大量读者作家的作品。
现在市面上有不少常销书,他与畅销书最大的区别在于,你20年后去书店会发现人们还在读这类书籍,往往这就是文学经典作品。这些书也有大量的读者,但这些读者来得并不容易,它经过数年、百年甚至千年的积累,才形成了现在庞大的读者量。
读书有益,但重点是读好书,毕竟人生只是短暂的,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你花时间阅读的书籍上。
第三点.带着思考去读书
这就是读了许多书,却发现真正把知识化为己有的却有点少的原因吧。
大多数人平时会主动充电,学习知识,但即使这样,许多人还是会出现知识焦虑,这让人不禁想问我们读过的书,都哪去了呢?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书,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答案在于,多数人读书时没有思考,或者说把读书与思考本末倒置了。
很多人在读书时会进入心流状态。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在心流过后,你还会体会到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因此,不少人喜欢读书,可能就是喜欢在阅读过程中,能根据故事的走向调动自己的喜怒哀乐。
如果你在读一本书时,会这样随着书本之喜而喜,随着书本之忧而忧,那你可要当心了。这意味着,你在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而这些喜怒哀乐的情绪,原本并不属于你的精神所有。
怎么把他人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这是一个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全然跟随作者的思想直至一本书读完,那么这本书赋予你的价值只是帮你以较为愉快的方式消磨一些时间罢了。
而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能真正彻底地理解,否则一味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拾人牙慧而已。
试想想,一个只读书不思考的人和既读书又思考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人能力素养的差距会逐渐拉大,如果这两人一开始还有天资的差异,那么最终两人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所以在读书中反复思考、咀嚼消化,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而我们想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
思考时,必须要对思考的对象产生“兴趣”,不断刺激它,并且持之以恒、不可懈怠。
如果说读书,是你在被作家特定的思想牵着鼻子走,那么思考,你则是主导人。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哪怕不见得严密紧凑,但总归是个有脉络可循的总体,我们可以依赖它向其他领域展开。
带着思考读书,或是以书本为“引绳”来读书,能让你把所学的一丁点儿知识和自己的思想融合,你也会因此变得有主见,有判断力。
第四点.书不是读的越多越好
宋代诗人黄山谷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有人便觉得自己要常读书,多读书。这实际上是一种太过简单的解读。
黄山谷想说的其实是,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并不是常读、多读就好。
叔本华认为,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不过在重复他的思想活动而已,这个过程就像依葫芦画瓢。
在读书过程中,如果你觉得很轻松,那么你的头脑实际上已经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
倘若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你书读得越多,你的思维能力就会丧失得越厉害。
读书多,我们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杂乱无章。
因此,“精神食粮”虽好,但要按需获取。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要看他的选书方式及读书方法。
读书就像饮食,每个人总有一些偏好,但不论你的偏好是什么,你都需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决不滥读。
听闻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太太杨绛家里并没有太多的藏书。他们对待读书的态度就是一个字——精。他们从来不以书作为展览,不以书作为自己的摆设。
而为了能读得更精,让书籍养分更好地被吸收,叔本华给出了一个建议——那些不论何时受大多数读者欢迎的书,不要贸然拿来读。
还有读伟人的原著,哪些伟人他们的创作严肃、缓慢,思想伟大,眼光深远,他们的作品虽然经历千年,但依然价值无损,这是不朽的文艺,不是一般的平凡作者通过复述就能传递出来的。
就像苏东坡曾说过,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这种跨越时空的神交十分难得。
阅读这类大家的书籍,即便只有半小时,你获得的养分也比完整读完复述思想的书籍要多得多。
当你遇到这样一本好书,请不要轻易读完就把它置于书柜之上。
温习乃研究之母。不少睿智的大作,读一遍是无法全然了解作家思想的,这时就需要再次阅读。
再次阅读时,你会在每一处拥有和第一次读时全然不同的情形和心境。这样的体验,就像是用不同角度观看同一件艺术品一般,自然会有无穷的乐趣。
说到底,读书也是一项技术活。学会不滥读,是对自己时间的尊重,更是对自己思想的尊重。
以上就是读了《孤独读书术》的四点收获,虽不是全书的内容,但收获很大。书中许多内容也是相对的,兴许叔本华是个哲学家的缘故,他看待读书这件事更为理性。他所说的读书术,并不像有些干货那样有明显的“一二三四”,但大道至简,让人颇为受用。
学会正确的读书,你读过的书就能融进你的血肉,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学会正确的读书,不仅能让你及时审视内心,还能让你抬头看到诗和远方!
早安阅读-第267天
【2019.8.1】
一个人如果想要努力地真正有价值,懂得及时止损很重要!
如果一条鳄鱼咬住了你的脚,你会怎么办呢?在经济学里有一个「鳄鱼效应」:一条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这个时候你用手试图将脚从鳄鱼的嘴里拉出来,结果很可能是,你的手也会被鳄鱼咬住。所以,最明智的选择是放弃被咬住的脚,不然你会失去更多,后果更可怕。这个所谓的「鳄鱼效应」,其实讲的就是:及时止损。
不是所有的努力和坚持,都是对的,该放弃的时候,该回头的时候,还是要果断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