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孩子说想要一套超市玩具。我问孩子,是收银台那样的吗?孩子点点头。这样的玩具,孩子至少有两套了,各种规格型号的收银台也有好几个,更别提其他的超市物资玩具了,各类仿真手推车、购物篮、蔬菜水果、日用品,数不胜数。我觉知到自己有想说“这类玩具你不是已经有了吗”的冲动。我停下来,想一想,先和自己的情绪在一起。漂亮衣服、鞋子,我也有好多,不也总想买买买吗?不也总觉得少一件可搭配的吗?换位思考一下,倘若是小时候的我想买条裙子,父母对我说:“这样的裙子你不是有几条了吗?怎么还要买?”我感觉到的是被滋养还是能量堵塞?答案已经是不言自明了。当超市玩具出现在孩子的眼前,我看见,孩子眼里闪烁着丰盈喜悦的光,好美。 02及时地回应孩子,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丰盛地满足孩子,其实也是在给孩子传递一种丰盈的信念:你值得世间所有的美好。倘若孩子想要两块巧克力,你给他买了10块,那么,多出来那8块,每一块都在对孩子说“我爱你”。《当我遇见一个人》里就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很爱吃巧克力的孩子,他妈妈非常限制他吃巧克力,也很少给他买。有一天,妈妈对这个孩子说:“妈妈之前错了,不应该这么限制你吃巧克力,这一箱巧克力都是你的。”孩子一开始不敢相信,在确认了妈妈的善意之后,欢呼雀跃起来。这孩子原本内向,不爱说话,那天逢熟悉的人就打招呼,还和别人分享他的巧克力。 如果你舍不得给孩子买,那么请你诚实地告诉孩子:“妈妈舍不得买,这不是你的错。”孩子当然会失落,但真相不伤人。孩子自主去获得丰盈的创造力没有遭到破坏。孩子由此也会学习到课题分离:买不买是妈妈的事,但不是我的问题。孩子可以去找爸爸买,也可以自己赚钱买。 倘若明明是父母舍不得给孩子买,却把锅甩到孩子身上:“你怎么老是想买这买那,一点都不心疼爸妈,知不知道爸妈赚钱有多辛苦”“反正你玩一会也不玩了,浪费钱”。那么,孩子就会在心里种下“欲望是羞耻”的种子。一旦内心升起欲望,自己就会先贴上“这是不好的”的标签,内在父母的声音会跳出来“你怎么能要求这么多,你是不会被痛快满足的”。带着这样的信念长大的孩子,遇到人生机遇,要么极力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争取,要么带着怨气和恐惧与别人打交道,果然打造出不被满足的现实。 03所谓教育,是父母经由孩子向内看,重新养育自己、滋养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评判自己和孩子,保持觉知。经由不愿意痛痛快快满足孩子这件事情,坚持向内看,觉察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念?通过觉知,父母是否能够看见自己内在那个没有被痛快满足过的小孩?请抱抱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孩,告诉他(她):此刻,我能够好好地爱自己。我有能力痛痛快快的满足自己,为自己创造丰盛的人生。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要什么体验就去创造什么体验。比如,想吃什么,就去给自己买什么,然后慢慢感知食物的香气、口感。当下想要什么,即刻满足自己。就这样保持觉知,重新养育自己,好好滋养自己,活在丰盈的当下。当爱向内注满,自然会向外溢出。爱孩子的前提,一定是爱自己。好好滋养自己,才有能力滋养孩子。你是如此美好,值得世间所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