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网媒,总是能看到“极简”的身影。极简主义这个词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流行,当时是说一些艺术家作品的特点是“极少艺术内容”。单纯这样的话,白纸上一个黑点就是最好的艺术作品,艺术上的“极简”就是“缺乏”和“没有”?或许极简本原本是对繁复艺术的对抗,以期让作品获得更为纯净而丰富的艺术体验。这种风格蔓延到生活,就有了生活上的极简主义,近些年也开始流行。
先是许多大咖接受了极简主义生活,乔布斯黑色高领毛衣以及抹拐矩形的电子产品,马克扎克伯格的灰色连帽衫,奢侈品牌的极简设计……之后是许多牛人,放弃豪宅、豪车,搬到十几平的小屋,一双筷子,一个碗,一套衣服,一个手机,一个paid;甚至干脆搬到不足一平米的大垃圾桶里住着;再到各个领域里的简约风……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日常生活是繁琐的,极简生活并不容易。曾经看过一则故事,一个女人不断地废物利用,一年生活下来,产生的垃圾在桌子上也只有一小堆。难以想象,她是怎样做到的。作为家庭主妇,家里四五个垃圾桶三天不倒,就可能满的往外“淌”了,我到底做了什么?
昨天收到网购的闹钟,因为机械闹钟,怕摔,外层用了纸盒,缠了好几圈宽胶带,里面又严严实实的裹了好几层满是泡泡的塑料膜,盒内拐角还塞了纸团。一般情况下,除了钟以外,其余的都是要当做垃圾扔掉的。
在超市买东西,生鲜区买菜,每一种菜都要装进塑料袋里封死打价,即使你不装塑料袋,打了价,营业员也会帮助你装进塑料袋。买盒饼干,包装比饼干多;买件内衣,盒子里装塑料袋,还会用硬纸撑起来包装地有棱有角;买支牙刷,包装壳是硬塑料带硬纸壳……买完东西回到家,拆掉的东西基本是不能重复使用的。顶多塑料袋做一回垃圾袋,硬纸壳做一回杂物盘。把这些包装材料做成生活用品,需要心情和时间,一般没有。
极简?极简的生活何在?
作为家庭主妇,真得做一番思量与尝试,毕竟一物一丝当惜来之不易。
“包”治百病,用包上这两年真是着意从简。一个斜挎小黑包用一两年;从前多年攒下来的包都搁置不用,扔掉不像话,不扔总是个心思,不知道拿它们怎么办!衣服,结婚二十年来,甚至结婚前的衣服,现在都有再穿,只要身材走样不严重,都可以继续穿。家居用品,调料盒、垃圾桶、洗菜盆很多都是用了二十年,每年刷洗一下,还是很新的,可惜姐姐来帮忙打扫卫生,全给扔了,心疼。
以后生活要控制购买欲,能不买,坚决不买;尝试使用搁置的缝纫机,改造旧物,物尽其用。打算买新被褥的计划放弃,把旧棉胎重弹一下,旧物翻新再利用。
身边倒是有一个生活极简的榜样,就是从前怎么也看不顺眼的儿子。春夏秋冬,一双凉拖,一身蓝灰黑的T恤、运动裤,冷的时候,外面加一件冲锋衣;洗护只用洗发水;书包烂个洞,照样可以再用一年。初中给他买的羽绒袄、羽绒背心、毛衣、卫衣、加绒裤子、牛仔裤……买了都没有穿过,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送,造成了严重浪费浪费,还是要想办法把它们送出去。
文字是思维的工具,胡思乱想无法简省,使用文字工具可以像海明威学习--电报式风格,学不学的来,学着呗。
前两年,老公送我一本书,法国米多妮可洛罗的《简单生活的艺术》。极简生活绝不是要节衣缩食,而是要品质,让生活摆脱众多物质负累,过的更充实、有趣。人到中年,必须摆脱“打打杀杀”忙乱状态,多做些自己想做的有创造性的事情,而非纯粹的消费。
生活中,用简约对抗繁琐;用简朴对抗奢侈:极简生活,对每个家庭主妇来说,都是一个新挑战。
如果你还在买买买,你就o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