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浑噩噩,又一周将要过去了。
这是回学校的第十天,不确定自己是否做了什么有实在意义的事,只是知道自己确实怀着这样那样的念想,然后度过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
在回学校之前,因为疫情的原因,一直在家里的工厂里打工,那时唯一有的念头,就是赶紧结束这一切。
一天十二小时,顶着来自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洗漱完,不会再有其他纷繁的念头,只是想沉沉睡下。一天这样过去,两天这样过去,三天这样过去……然后一次次又醒来在新一天的小区广播声中,继续重复的乏味。
因为长期和干燥的东西接触,让我本来就不大细嫩的手更加粗糙。期间,也不知道因为什么,过敏了一次。我知道,我并不是这场劳动中唯一的“见证者”。但我迫切地想远离这一切。
也就是在这一次的经历中,我忽然想到,我所想逃离的这些,是我爸、我妈习以为常的生活。常年在外,除去年关之际,少有的会回来几次,他们在这里已经待了近乎十年。
时常,我也会想起“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这样一句话,意识到“中国制造”这四个字落到生活的实处,到底具有怎么样的分量。我敬佩我们的劳动人民,我也不禁惋惜:同样是为生活奔波,有人就可以躺在办公室中焚香煮茗,有人却因此麻木了半生,还有人会为此落下一身的疾病……
我明白,这里面的构成因素很多,有既定的出身,有人生的抉择,或许还有意识的觉醒……内因外因错杂而编织在一起,倒像是《围城》里的故事。
以前有个关于生活与劳动之间的区别的讨论,大抵是说,劳动仅是为了温饱,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又多了许多精神方面的享受。在这里,温饱存疑,不过大体上确实是如此。每日高强度的劳动和不停歇的忙碌使人很难留有精力,去思考风花雪月,去思考漫漫人生……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没有想好主题是什么,一路下来,写了近来的一些杂事。
睡前和醒来时,突然想起来,自己一直想写写关于自己寒假打工的一些小小感受,于是乎删删改改,就有了现在的模样。我不确定自己写的是否恰当,是否妥帖,但我确实很想记录下从我眼前悄然逝去的这一切。如果没有文字,或许,我不再能想起它们。
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评论,大概是这么说的,像文学这样奢侈的消费,也就是学生时代可供消遣,待步入社会便再难维系。
我又想起了钱锺书先生的那本《围城》。
文学的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现实生活的事件。书里的故事令人痛心疾首,现实的生活有时,或更令人感到无力与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