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自恋的。
曾经是照镜子,现在是玩自拍,将来是自我记录和量化。
通过测量与自身相关的数据揭露我们隐秘的天性,是一项只有短暂历史的不凡工作。
用科学方法实现自我追踪是昂贵的、繁琐、局限的,但是,当我们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魔力达到这一效果时,情形就发生了变化。
传感器不断变得更智能时,追踪技术必将大行其道。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趋势呢?
可以设想的是,我们会依赖数字而不是文字,并将构建出一个“量化自我”。
比如记录在医学方面的各种数据、指标,更深入地了解自我。
而自我追踪的范畴远远大于健康,它将涵盖了我们的整个生活。
数字化的眼睛和耳朵可以记录我们整天中每分每秒的所见所闻,从而帮助我们记忆。
电子邮件、信息等构成我们自身想法的日志,我们记录听过的音乐、读过的文章等。我们出行、与朋友会面等事件和细节,也会被数据化,并汇集成基于时间顺序的流动信息。
这种流动信息被称作“生活流”。计算机科学家大卫·格勒恩特于1999年首先描述了这个词。
生活流是数据档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流”。
人们之间“生活流”的相互交汇,像现实中的河流那样。
当下有“生活流”影子的产品是:微博、微信、Facebook、推特等等。
“生活流”是一种主动且有意识的追踪。与此同时,无意识且不主动的追踪也同样重要。
这种被动的追踪方式被称作“生活记录”,也就是简单、机械、不动脑筋地完整记录下一切,或者说不偏不倚地记录生活中所有可记录的事物。
创建完整的回忆是“生活记录”的重点。一份“生活记录”记载了生活中的每件事,因此它能帮助我们恢复那些大脑可能忘记的事情。
记性不好,没关系的,你可以按回放键啊。当生活被附上索引并完全储存在“生活记录”中时,你就能像使用谷歌那样搜索你的生活。
很容易设想,能够整合所有这些“生活流”和“生活记录”的机构将拥有多么巨大的权力。
未来,所有先前无法追踪的东西都将被量化、数字化,并且可以被追踪。我们会持续追踪自己,我们和朋友之间也会互相追踪。企业等机构会对我们实行更多的追踪。
无处不在的追踪行为将成为常规。
毫无疑问,互联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追踪器,任何接触互联网的事物都可以,且都会被追踪。
无处不在的监督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无法让这个机制停止追踪,我们只能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对称。实现文明的互相监督需要技术的修补和新的社会准则。
互相监督的社会中会出现一种权利意识,即每个人都有权获取关于自己的数据,并从中受益。
每种权利都伴随着义务,因此每个人都有义务尊重信息的完整性,负责任地分享信息并接受他人监督。
未来已来,你准备好被“追踪”了吗?
津夜书目:
《必然》,[美]凯文·凯利(Kevin Kelly)/著,周峰、董理、金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ISBN978-7-121-27453-4
参考资料:
《<必然>读书笔记》,罗振宇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PS: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