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道城墙隔开两个世界。
城墙外的人模糊日夜,城墙内的人朝八晚五。
城墙外的人高歌创新,城墙内的人守旧如初。
这样的生活,和紫禁城外车水马龙的北京城,有轻微的脱节感。
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是一群好像和现代世界隔离开来的普通人。他们有的出自修复世家,有的是拥有名牌大学高学历的年轻人,却都衣着朴素,儒雅谦逊。
纪录片中,头发花白的长者手把手教着年轻气盛的后生,在故宫里修着一件件文物,调侃着文物背后的趣闻轶事,就这样不知不觉走过了日日夜夜。
寻常日子的云淡风轻。闲暇时,他们守着故宫里的砖砖瓦瓦,打打杏,逗逗御猫儿。暗红色的窗棂和玻璃窗,关门用的大锁,无一不透露着古老遥远的生命力。
看着他们骑着车慢慢走,好像就可以和文物一起变老似的,一代一代,隔着墙穿越了百年般。
一句充满京味儿的“老祖宗传下来的玩意儿,不能在我们这辈儿手上丢了”,从他们口中说出时,竟有一丝酸楚。很多东西说出来就一句话,决定也是。但做到,就要一辈子的长度。
虽然片中他们一再谦虚说自己就是个修文物的,可在我看来,他们都是艺术家。他们中有人花上十年临摹《清明上河图》,有用三年时间顿一把刀,花上八个月将一座钟表修了再修。
手中百年物,院外又一春。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侵蚀的作品,最后再将自己的痕迹抹去,隐在文物身后看参观者赞叹的眉眼。
即便一棵树、一块石,什么也不做,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呆上几十年,风霜刻出的痕迹也会让人心里生出一种感动。这就是时光的力量。
02
前些日子特别喜欢的《奇葩说》里,穿着一身黑袍的王佩瑜老师。
她是京剧余派女演员,余叔岩的第四代传人。而在此之前,我不听戏不懂戏,对国粹京剧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知道京剧的四大名旦是谁。
她说,我们已经不能像一百年前,京剧一统天下的时候,所有人爱听戏听懂戏。而她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走到更多年轻人里,告诉他们京剧的美妙。
虽在红尘中,但她身上有一种超然的静气。“我一共挥过1641次扇子,在第367次的时候,我有了个绰号,叫老板。”
说这话的时候引来台下一片唏嘘和掌声,可她站在舞台上语气淡然,便已然是一道风景,让所有人不自觉对京剧有一种神秘的向往之情。
长袍清冷,一身摇曳,是一种摇曳的风情,素雅的气质。起一句“八月十五月光明”,心就静了。
03
我们都知道,自己很难静下心来了。
快节奏的生活琐碎逼着我们小跑起来,为了掌握一门乐器去报21天吉他速成班,工作时为节省时间而点快餐喝速溶咖啡,旅游时为花最少时间玩最多景点而报了欧洲10天八国游,甚至在感情中为省时间精力相亲完一个月就结婚。
我不知道在现在这个速战速成讲求效率的时代,有多少人在现在已经有了择一事钟一生的准备。
或者说,有静下心来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决心。
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像文物修复或京剧这样单调到一眼望不到头的工作。确实,我也不希望自己日后过得是这样的生活。
太苦太累,待遇不高,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肩头责任太大。
而他们,一头扎进去不问世事,不问归期。
我们都懂这有多难,要有多少与世无争和清心寡欲。
说到底,既然有人选择灯红酒绿夜夜诗酒的人生,自然就有人愿意窝在大部分人不曾注意的一隅,一生默默守护我们民族古老的东西。不同的颜色,都是人生。
我们自然有理由不选择,但是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敬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越古老就越需要传承,好熠熠地告诉未来那些年轻人,我们曾经拥有的,都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不管时光怎么变,我们始终需要这样的艺术家,用沉着的气韵不疾不徐的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美好之处,不盲从,不跟风。
希望我们始终对这样的艺术,这样的匠心保留一丝敬畏之心,对使这些美好艺术重现、传承的艺术家,心存敬重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