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对于儿童的管理,常兴于所发现的“问题”,而止于管理过程中儿童表现出的“问题行为”。
案例中的母亲对于“问题”的执著,使她从没有放弃过“管理”,也就是说,她“坚持”看到“问题”的解决结果(作业写完,去上学)。对结果的追求使她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是个有原则、严格的妈妈,因而不会“溺爱”,更不会“放纵”孩子。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切对她“管理”的责难,无论是来自医生或是丈夫,她都下意识地、本能地抵抗;一切对她“管理”之难的共情反过来都让她感动。
这个结果是在过程中一个个小的“管理过程的终止”的代价换来的,表现为孩子在所需要完成的事情上的拖延和坎顿。
追根究底,追的是事实,究的是过程。没有事实的还原,没有过程的再现,是做不了行为分析的。
行为过程一旦再现,针对行为问题的解决策略也就水到渠成,且解决之道往往不止一种,我们在预防策略和管理策略中的各类招数都可以与求职者协商而由求助者定夺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