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闲聊:闺秀诗与当代韩流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发自简书App


杂文闲聊:闺秀诗与当代韩流文化

“东风一夜潇潇雨,满径青苔绿道门。读罢玄华倚窗坐,月光如水静我心。刚算哥哥输一着,却言有意让我赢。记得小时闲扑蝶,几回无力依栏杆。”

上述为“闺秀诗”一首,选自《笑忘书》中结庐西郊一章,作者梁左在这一章节中探讨了在那个时代男性作者笔名及文笔女性化的通病,也提及当时的流行文化:港台明星及流行歌曲;通读文章也想为梁左试着辩解,毕竟在国富民安之前的新中国可谓动荡不安,大到国家小至每一个城镇无一不是满目疮痍,在那个食不果腹的旧时代,人民只有理想,在饥肠辘辘的煎熬中也只有意志能使人清醒。所以那会的主旋律就是励志,黑白的电影描绘着红色的热血,经典的老歌吟唱着赤诚的中国心,新闻、大字报都在每时每刻,每一个回转的胡同,每一块斑斓的墙壁上振奋着每一位国人贫瘠的心灵。然而正所谓温饱思淫欲,当大家的生活逐步进入小康,不再为一顿饱饭发愁,一年可以穿几次新衣,甚至对于精神世界也产生了空前的追求;那么这个时候,曾经不存在,但随着大时代思潮的涌动而逐渐产生的小资思想开始逐渐在心底生根发芽;在旧社会的人们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只为活着;而新社会的学者、思想家却可以为了自由而死。所以老人们想不明白,年轻的人们也不愿意回头琢磨,两代人的隔阂就这样被流行歌曲和励志红歌双双筑起高墙,也无人想要翻越。

就这样,代沟满满成为了每一位老人想和子孙沟通时的主要障碍,红色高山地下的人们不知道山的那边有多么绚烂,霓虹灯包围下的人们也不知道远处的大山曾经历着怎样的沧桑,又承担着多么厚重的奉献。满满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些曾经背负的责任不再是羁绊,那些扛着大山的老汉,也渐渐跪在时代的面前;在当今社会,几乎人人都可以交流,那些以为是代沟的隐患满满被几句话就能释怀,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大量的知识可以被人们快速获取、学习、受用,不在会有人时不时的想着忆苦思甜,大家都在齐心一同憧憬着未来。然后各种快餐式的文化开始袭来,膨胀的速度如同正在产卵的蟑螂,铺天盖地的充斥在电视广告里、网站空白面、手机视频、微博短文.......从初识的好奇,到后来的厌恶,可它们却寄生在时代本身一样,如影随形,无处不在;这些也就罢了,可是那些曾经被人们奉为精神偶像,历史丰碑的人物形象竟然从一个个铁骨铮铮的劳动汉子变成了一具具矫揉造作,花狸狐哨的双性酮体;他们有着喉结,却轻声细语如同刚降生的奶猫;他们分泌着睾酮素,却细腻温柔好像邻家姐姐;他们身高几尺,却个个纤细较弱好像雨打时的草茎。我不明白,如同梁左一样想提出这么一个疑问:这些是写给谁看的?这群人又是在给谁卖笑?还有在某些电视剧里,非但没有老式情景喜剧的幽默戏虐,反而更多的把镜头聚焦在一个个看似善男信女那精致到规范化的五官上,他们说的话是那么无力,那些剧集又是那么冗长,那情节更是乏味到极点;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拥趸去维护、支持他们?

其实纵观新中国文化的发展,不难发现:我们每个时代的文化似乎都有个主题,而这个主题又不是百姓们决定的,像早期那会,说文革就文革,说打到四人帮就达到四人帮;我们每个主题都是被规划好的,我的思想也是被牵着走的。在没有男女明星的时代,情怀和精神是至高无上的,而经历了经济改革与如今各种快餐文化的侵蚀下,金钱横跨在精神之上。没有了精神追求,剩下的全是物质满足,当物质不足时就从生理入手。

那么只有我们的国家是这样么?欧洲等国家难道没有类似的思想和文化潮流么?有,有过,但是他们对于思想的限制相对自由,每个人的选择权尚且保留,当一种文化出现时,并不会一下袭卷全国,而知识受众于小部分人,包括一些畸形的思想,虽然没有完全歼灭,但也不会大肆扩张。然而就算再怎么自由的国度也是要有主旋律的,这是必不可少的;多了解一些世界文化发展,惊人的发现每个国家,每一块大陆的发展都有许多雷同相似的发展进程,正应了那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曾经我们有钢铁般的一直,现今的状态也并不是软弱,过多的是思考。曾经我们有铿锵有力的火光,它会消失一段时间,会回归但也不会永恒,万物都是如此轮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