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朱自清先生的《春》。根据编者意图和第一单元的导语,《春》这一课应该着重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春季之美,在朗读中体味文章绘景之美、汉语言声韵之美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之美。可是在具体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在预习、做批注、发言等方面的知识不足或者习惯不妥,所以,我第一课时选择首先教学生预习的方法,包括拿到一本新书后的做法。
看课本,首先要看书中的目录,了解这本书上大体展示了哪些内容?具体有哪些栏目设置?猜一猜编者编写这些内容的意图。
其次,看单元导语。朗读单元导语,了解到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了解这一单元阅读学习的方法策略,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
第三,看课文前的预习和课文后的习题。预习部分会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准备哪些知识?需要注意哪些重点?课后习题则会提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引领我们阅读课文时需要特别关注的知识点。同时,预习问题与课后习题也可以相互印证,给予我们解读课文的钥匙。
以《春》为例,首先问学生平时怎样进行预习。不少学生回答要朗读课文、要为文章分层等,然后我告诉学生预习首先要做到“读准读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将文章标序号;其次读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句;第三,解决疑难字词句,大声朗读文章,争取做到读准读顺。第四,对照预习题和课后习题,边读边思,做批注。自我疑难处,可以写“?”以备课上问老师同学。
预习题要细读,明确问题有几个,同时标出序号,然后认真思考,寻找答案。我带领着学生朗读,找出第一段中的关键词“古诗”“印象”,标出来,然后说一说。我发现学生诗文背得出来,尤其是重点班学生,但是说不出诗文中的意境,学生的回答多是几个字词,不是完整的一句话。我要求学生将这一道预习题至少准备三句古诗,然后写出自己对这三句古诗的印象。同时,我以学生提出的《春晓》为例,告诉学生依据诗中物象进行联想想象,然后有序地说出来。希望学生们能够懂得说自己对诗歌的印象可以先从诗中意境描述开始,然后杂以诗人表达的情感。(普通班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明显弱于重点班。)
预习中的第二段要求学生联想想象文中描绘的图画。怎样依据文字进行想象?我让他们记下了步骤。第一,明确写作视角。即文章是从谁的视角进行书写的,是作者?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或者是多种人称变化?明确这一点,就等于是为后来的想象打开一扇门。第二,想象写作视角的形象。即通过文字想象写作视角本身的形象特点。借此,完成对文字的整体思考。第三,结合具体文字,想象写作视角对象的言行举止、所见所闻所想。如此,透过文字想象出来的画面,就像电影场景一般生动形象,文字带给你的活力和美妙感受才能够被真正激发出来。
仅仅教给学生这一方法还只是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若要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必须进行一定量的训练才可能达成目标。这样的训练绝对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也不是一篇文章能够完成的。不过在这一节方法课上,我还是以《春》中“春花图”为例,带着学生一起感受了一次依据文字想象的过程。学生反应比较好。
然后带着学生进行预习。这一课生字词很少,部分学生只在多音字上有问题,如“薄烟”的“薄”。还有“软绵绵”的读法。
第一课时,还未来得及将全文朗读一遍,铃声便响起来了。我不愿意拖堂,只能等到下一节课。布置作业就是让学生预习《春》,可是第二天发现真正做到的学生不多,包括重点班。今后一定要明确预习写在课堂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