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事回了趟学校,听了点小八卦:同事Z, 本应6月份退休,之前也提交了55岁退休申请。现在变卦了,并因增加工作量去分管校长那里闹得挺凶,领导们都挺恼火的,不少教师对此也议论纷纷,颇有微辞。
目前在我们这边,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
临近55周岁的女教师,不想退休,或者带课却不满工作量,或者做着收发员、保管员或图书管理员等相对轻松的工作。惹得很多老师怨声载道,同事间的气氛也紧张得很。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市某初中一高级职称的女教师,已脱离教学一线数年,选择不退休,又重新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吃力不说,同事的孤立和冷言冷语尤让她备感难堪。有天傍晚下班路上,她骑着电动车遭遇车祸,不治身亡。消息传开,许多同事居然奔走相告,甚至幸灾乐祸,却没有任何的应有的同情、惋惜、哀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让人痛心的局面呢?主要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当退则退,为何不退呢?
1、政策许可。
2、身体好,家庭无负担。
3、工作更感充实,避免退休后会空虚。
4、退休前后的福利待遇不一样。
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年终一次性绩效等全部加起来,一个月相差四五千块钱左右。
二、中青年教师埋怨不满,主要是职称惹的祸。
1、一个萝卜一个坑。同一单位高级职称的指标有限,老教师退休了,年轻人才能有职称指标来晋级。
2、职称和工资挂钩,评上了相应职称才会有相应的职称工资。
3、利益当前,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候也会不堪一击。
那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呢?还是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中青年教师,多些理解与包容,保持正常心态。
1、每一个人都会有老的那一天,退不退休也是她们自己的权利。
2、有些东西,既然没有办法去改变,那么就努力地改变自身,提高自我。坚信该来的一定会来。
二、老教师,多些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
1、接受现实:体力精力很难跟上,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学生不欢迎。
2、看清形势:老龄化严重,缺岗、缺编新生力量补充不上,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更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3、摆正心态:到了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该做的事。
个人观点:
1、既然到了退休年龄,那就按照政策执行。赖着不走,占编制、占岗位,占名额,对其他需要的老师而言何其不公。
2、辛辛苦苦干了大半辈子,该付出的已经付出了,该奉献的已经奉献。到头来为了几个工资遭人嫌弃,自个儿心里还不痛快。高高兴兴去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不好吗?
从教一生,清白一生,该退的时候从容退出,皆大欢喜。
您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