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如何处理压力
很多人认为压力与发生的事情有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发生事情-->产生压力”,而是“发生事情-->个人认知-->产生压力”,人类对所发生的事情的认知才是产生压力的主要因素。如果认知出现偏差,即便只是一些无所谓的小事,也会产生多余的负面情绪,导致产生巨大的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正确的做法是“正确认识”发生的事情。遇到困难时,理性地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然后实践这个方法。可以尝试用下面的3种态度来思考。
1、不要冲动,保持理性
2、不要主观,保持客观
3、不要抽象,保持具体
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从当事人视角转换到第三者视角,就能够调整心态,明白现在应该做什么。
同时绝对不要忘记,你想要实现什么目标,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子,都是由现在的你决定的,而不是由世俗的价值观和流行的标准决定的。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满意,是因为你没有采取让自己满意的行动。
不要被他人的价值观束缚,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复杂。你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你真正想要变成什么样的人?这两个简单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二、自我激励
“我大概做不到吧”“我可能会失败”……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失败的概率就会变大。因为你会被自己脑海中产生的负面情绪牵着走,很有可能会导致发挥失常。然后你会认为自己果然不行,结果会使你更加没有自信,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还有一种人,面对困难,会毫无依据的相信自己,感觉“自己能成功”,“总会有解决办法的”,结果真的做到了。
这种能成功的感觉,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在你培养好的习惯和改变人生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效能主要由以下4点产生:
1、自己成功的经历:在此之前,有过相同或者相似的成功经历。这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小事来它是地积累经验和自信。
2、替代性经历:虽然自己没有经历过,但看别人成功,因此认为自己也能够成功。这个方法关键在于认知事物的方法。如果你认为“怎么回事,那家伙也做到了”,那么只会降低你的自我效能,只有认为“他能做到,我也可以”的人,才能够将其他人的成功经验作为自己的成长素材。
3、语言说服:即便自己对行动的成功毫无自信,但是别人对你说“你能行”。同样的需要正确的认知。有人听到别人鼓励,会产生自信,而有的人会因为认知偏差,产生悲观和自虐的想法。
4、情绪和生理的变化:由成就感和喜悦导致生理状态发生变化。将目标细化分解,减低难度,通过每一次小的喜悦和成就感,来激励自己。
当你想要做什么的时候,可以利用上述4点来提高你的自我激励能力。
三、时间管理
时间就是人生,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请将宝贵的时间都用在实现目标和让自己变得更好上,但请千万不要有“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的执念,你绝对不能变成时间的奴隶。
我们既想达成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好,又想最大限度的享受现在的快乐,关键在于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想要知道自己所花的时间是否值得,可以利用工具来帮助自己判断。可以方便的记录你支配的时间,帮助你客观的把握自己使用时间的模式。
我的看法
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这个本书,结构比较凌乱,核心问题就是就是两个,第一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认知偏差,详细的描述了为什么会产生认知偏差,以及如何练习来修正认知偏差。第二个问题是关于行动的一些方法。包括目标管理、时间管理、心态管理几个方面。
全书其实围绕着这两点,不断通过各种生活化的案例,反复的讲,所以全书读下来,会有这个问题前面不是讲过了吗,怎么换个案例又来讲的感觉。因此书的章节目录分类不是特别合理。
从内容角度来说,读起来比较轻松,每一小篇文章都不是很长,解决了各种小问题,案例写的比较多,能够让人快速的理解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