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应该叫《白说》。 ——白岩松
很有意思,白岩松在这本书开篇代序里的这一段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文字,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其实我本不该惊讶的,几年前我有幸读过白老师的作品《幸福了么》,而如今,《白说》的文字风格也如如前者般熟悉,活泼中不失深邃,朴实中充满真诚……
作为央视资深新闻人的白岩松,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进行深入交流,乐于分享世界观和价值观,由此创作出一部部言语中的心灵之作。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白老师的很多作品中,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描绘,他文学的才华渐趋转化为成熟而稳重的文字形态。《白说》收录其几年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因一些文字距今久远,故在每一篇文章后,白岩松都续写了当下的感受,由此使整个作品得到升华。《白说》一书,正如它的名字,质朴无华而充满哲理。起初你可能以为这会是流水账般的叙述,当真正翻开时此书,你也会像我一样,发出“对的……没错……原来是这样啊”的感慨。其实,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只是无法言明。
而《白说》的创作之源,就是通过平铺直叙的文字让读者们重新启迪人生。也正如白老师所说,“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两三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诚然,在这个众生喧哗的时代,话多很危险,沉默更危险。
一本《白说》读下来,没“白说”,几处文字引我深思。
白说:我还要说,“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有点绝对了。相当多的时候,“坚持就是失败",因为坚持往往意味着你不好奇了,不从中享受乐趣了。为了坚持而坚持,怎么可能带来胜利呢?
所谓“坚持”,便是在面对一件自己难以完成的事情时,不放弃,保持其持续状态。是不是从我们说自己要“坚持”开始,就已经输了呢?什么时候,我们已忘却了自己的初衷,渐渐地把“乐趣”转化为了“痛苦”,所以才要所谓的“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动力之源,别把生活看的过于沉重,这样我们会轻松很多。正如白岩松老师一样,我也衷心希望我们大学生们,将来走进社会的时候,面对一切的变动和未知,始终用好奇而不是恐惧的目光去面对。推动人类进步的因素之一,其实就是好奇。
白说: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不好"。当时代的发展让人们产生超越物质的需求,才是爱的开始。
当我们谈论当今社会的慈善,爱和公益时,很少提及,但它却是最重要的基础-人性。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逻辑观,但白老师的眼里,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里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我们都应清晰且自律地看待自己,而通过教育,我们能知黑白、明对错,所以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目前,公益事业在中国发展迅速,但收效甚微。我们从不缺“公益行动”,更需要的是爱的感受和需求。
和前文提到的《幸福了么?》一样,《白说》里也提到了白岩松老师对“幸福”的理解。一直以来,我也在思考,我幸福么?或者我到底懂什么是幸福么?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同,但白老师的叙述令我有那么一瞬间的豁然开朗。文中写道“幸福在你心里,不需要外在标准的衡量”,我们苦苦追求的,恰恰是我们忽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但无法彻底到达。
在《白说》中,白岩松老师向读者们阐述的不仅是单一的观点,而是从岁月,价值,沟通、态度、时代这五个层面入手,通透彻底地展示他眼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细致如白老师,仅是翻开《白说》的章节目录,也会让读者们做出不少的思考。他认为,活着不是非赢既输;得失不是非有即无,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进退不是非取即舍,真相不是非此即彼。这体现了他本人的睿智,脱俗。事物皆有两面性,片面思维只会局限了我们思考的深度。而一旦我们想得周全,自然也就淡然了。就像白岩松曾在某个访谈节目里说过的:“这个行业是绞肉机,所以要看淡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相信,不仅是事业,人生也是如此。但愿,我也能像他一样,在平淡中不减期待,在热闹中淡定如斯。
作为媒体人的书写,在《白说》中,有两个字贯穿始终,就是“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白岩松的《白说》非常值得阅读与尊重。
总有一本书,让我们泪流满面,会心一笑、拍案叫绝,抑或掩卷沉思。总有一本书,陪伴着你,在每一个你需要的时刻。读一本好书,得到的不仅是精神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灵魂的升华。感谢白岩松老师的《白说》,让我在最好的时光里遇到最好自己。
最后,用《白说》中的话结束读后感:
人生如茶需慢品, 岁月似歌要静听。
这篇文章是我大一时期参与学校的“溢书香”征文活动的参赛作品,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并一举得到了图书馆六千积分的奖励,相当于一个考研座,由此印象特别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