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被时光遗忘的巷子。
说它在城里,怕是无人肯信的。它蜷缩在两排高耸的楼房间,像一道不小心裂开的、窄窄的缝。外面的世界是车马的河,是声音的潮,是永不停歇的、热蓬蓬的喘息。可一拐进这巷口,仿佛一下子跌进了一个旧梦,什么声音都远远地、淡淡地,听不真切了。空气也骤然沉静下来,带着一股子凉阴阴的、由潮润的泥土与陈年的木头混合成的气味。
脚下的石板路,是最耐人寻味的。年深日久,被无数双脚底磨得油光水滑,却又处处是残破的痕迹。一块高,一块低,拼凑得全无章法。雨水常年在上面作画,留下些深一道浅一道的、苔藓的墨绿。我走得很慢,脚底感觉着那微妙的起伏,心里便也泛起一种颠簸簸的、古旧的韵律。墙根下的青苔,茸茸的,厚积着,你用手轻轻一触,那凉意便仿佛能顺着指尖,一直渗到心里去。这凉,不是冰的,而是润的,带着地底深处传来的、安稳的呼吸。
巷子的一旁,竟还傍着一条更不起眼的水沟。水是几乎看不见流动的,颜色是种沉静的碧绿,像一块遗落的、未经打磨的翡翠。水面上零零落落地漂着些浮萍,小小的,圆圆的,安然地睡在那里。偶尔有一两片邻家孩子失手落下的花瓣,便成了这碧玉盘上一点凄艳的装饰,红得有些寂寞。我俯下身,才能听见那水声,幽幽的,像谁在枕边吹着气,说些梦呓般的悄悄话。
我的眼光,便不由得从这水上抬起,落向那一面斑驳的墙。墙上是一片繁复的、光与影的交响乐。午后的日头,斜斜地照过来,穿过巷口那棵老槐树稠密的枝叶,便被筛得零零碎碎了。光斑颤颤地跳着,像许多金色的、活泼的小鱼;而阴影呢,却是沉静的,笃定的,浓得化不开的墨团。就在这一片明明暗暗之间,墙上爬满了蓊郁的爬山虎,层层叠叠的叶子,织成一张沉甸甸的绿毯。风一过,那叶子便齐齐地翻飞起来,露出背面浅浅的、近乎灰白的颜色,仿佛这面老墙,在那一瞬间,轻轻地、叹息着换了一口气。
正对着这面墙的,是一扇虚掩着的旧式木门。门上的黑漆早已剥落得不成样子,露出底下木头的本色,那裂纹与节疤,便像是一张布满皱纹的、沉默的脸。门上有一对黄铜的门环,兽头的形状已经模糊了,却还牢牢地衔着那环,环上生着斑斑的绿锈。我痴痴地望着那门环,心里忽然起了一种无端的遐想。我想,在许多许多年以前,或许也是一个这样安静的午后,曾有一只纤柔的手,提起这门环,轻轻地叩响过。那叩门声,定然是清脆的,带着点儿期盼的微颤,在空寂的巷子里,荡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门“呀”的一声开了,门外的人进去了,或者门里的人出来了,总有一段悲欢的故事,被这两扇门悄悄地关起,再不为人知。如今,手不见了,故事也消散了,只剩下这锈了的铜环,还在固执地等着那不会再来的叩击。
从门缝里望进去,隐约可见一个小小的天井,一角飞檐伶仃地挑着,衬着后面高楼那一方被割裂的、不蓝的天。那里面,该是怎样的一番天地呢?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邃,还是“梨花满地不开门”的冷寂?我无从知道,也不愿知道。有时候,留着这点若隐若现的想象,反倒比洞悉全部的真相似的,更有一种悠长的滋味。
忽然间,一阵极细碎的、窸窸窣窣的声响,将我从沉思里惊醒。转头看时,原来是一只玳瑁色的猫,不知从哪个墙头轻盈地跳下,落在石板上。它也不怕人,只是用那双琥珀色的、清冷冷的眸子瞥了我一眼,便扭过头,迈着它那优雅而矜持的步子,悄没声地消失在另一片更浓的阴影里了。它的到来与离去,都是那么轻,那么静,仿佛只是这巷子本身的一个念头,飘忽而来,又飘忽而去了。
我蓦地感到一阵微茫的悲哀。这巷子,这石板,这苔藓,这扇门,它们都属于一个过去的、迟缓的、幽独的时代。而我,和那巷外轰鸣的一切,却是属于一个现在的、匆促的、喧嚣的世界的。我在这里,只是一个偶然的、多余的影子。我的流连,我的感动,于它而言,怕也是一种打扰了。
夕阳的光线,不知不觉已变成了淡淡的橘黄色,像一块半透明的、温润的蜜糖,涂在斑驳的墙上。影子被拉得更长了,那幽邃也变得更加浓重。我知道,我该走了。
我慢慢地转过身,循着原路往回走。那一片市声,由远及近,又渐渐地在耳边清晰起来,洪大起来,终至将巷子里那份幽静完全吞没。我没有再回头。那巷子,那一个青苔斑驳的旧梦,已被我好好地安放在心的某一角了。只是不知,明日,后日,或者很久以后,当我再被这尘世的喧嚣搅得心烦意乱时,是否还能顺着记忆,再寻回这一贴清凉的慰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