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很诱人的护肤精华推荐文案,经历了蠢蠢欲动——冷静下来回想自己在用的护肤品,使用感受以及余量——决定不买并果断关闭页面的过程,忽然发现自从上了自发光和睡美人课以来,购物欲望和剁手次数骤减。究其原因,一是对自己的认知更清晰,二是内心的匮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填补——要知道买买买曾经是我填补内心空虚、逃避解决问题的常用方式。也许以后还会有冲动消费,但此刻的进步值得记录。
日记发到觉察群的时候,受到同学启发,做了一下延伸,开始琢磨自己会被什么类型的推广吸引,总结出以下几点:1.我会先筛选出自己喜欢或者自己认为可靠的博主,再去看他们写的东西时一般就不会想太多,就容易被吸引或者说“诱惑”;2.对于实用型的东西,我喜欢有一说一的推广,比如推护肤品就老老实实分析有效成分,说清楚到底对什么人有什么效果,可能有什么问题,看到这种字眼我就会觉得“嗯,可信,可买”;3.对于非实用型的东西,我会不自觉地被“情怀”吸引,比如详细描写制作理念、做这个产品多不容易、背后有什么高大上的寓意,看到这些我就很容易冲动消费应对方式我觉得可以先冷处理一下,保持一段距离想想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商品,一切还是得从自己的真实需求出发。
具体到今天被打动的推广(姨妈的鸭bioeffect),被打动的原因有:1.博主我关注很久,被说服成本自动打折;2.标题成功吸引我眼球,文章语言平实而不失幽默,是我的菜;3.承认并渲染产品价高,营造高级感,同时文末有折扣,容易激起我贪便宜的冲动。
再贴一段同学分享:对于买任何东西,可以分清楚必须、需要、想要,然后再下手。
敞开交流碰撞得到的能量提升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