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型思维管理 2025-06-10

【摘抄】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特质是“天生固定的”,而非可通过后天努力改变。倾向于用“静态标签”评判他人。而非关注行为改进的可能性。

🌈习惯于挑错式解决问题:

1.将问题归因于“个人缺陷”,忽视“系统因素”。将问题简化为人的问题,回避对组织架构、流程设计等系统因素的反思。本质是用贴标签的方式快速推卸责任,而非真正解决问题。

如团队项目延期或交付未达到预期,固定性思维者直接指责成员个人“执行力差”或其他,而不去分析流程是否存在漏洞(如任务分配不清晰,资源支持不足)或制度是否缺乏弹性。

2.以“挑错”替代建设性反馈,破坏团队信任。

沟通中聚焦于批评错误,而非指出改进方向。习惯用“负面评价”树立权威。

3.在流程问题中强化“个人责任”,掩盖“管理漏洞”。典型表现,当跨部门协作低效时,指责某部门负责人沟通能力差,而非推动建立标准化的协作机制。

🌈从固定性思维转向成长性思维的建议:

1.重构问题归因逻辑。从指责人到分析系统。

2.用“建设性反馈”替代“挑错”,聚焦“可改进的行为”。

3.建立“”学习型管理机制”,允许试错与迭代。

固定性思维者习惯用“挑错”和“归罪于个人”来快速处理问题,本质是回避对复杂系统的深度思考。而成长型思维者则要求以系统视觉拆解问题,将人的问题与系统问题分开看待,重在反思与持续改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