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我”

      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八个阶段中,在孩子一岁半到六岁这个形成自我的两个阶段里,孩子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以前他们没有“我”的意识,都是“要”“吃”“拿”……

    但是开始有意识到“我”的时候,他们开始说“我要”“我想”“我能”“我吃”……,知道自己要了,可我们大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个惊人的“我”开始成长了,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的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夸他做的好,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让他做自己的主。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者过分严厉,这也不许、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的斥责,甚至进行体罚。

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大人就会说“真笨呀,以后别做了”。

孩子去扫地了,大人说“真是得,也扫不干净,还得我一会再来打扫”。

    孩子如果一直遭受到许多失败的经验,和大人对他做过事的不信任,,那他们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感。“我可能就是做不好”。

      3到5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而如果大人嘲笑孩子的独创能力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

      孩子是很敏感的,孩子一开始吃饭也不怕脏,不怕掉,不怕洒,是我们大人偶尔的“大惊小怪”,让他们不敢再去尝试着自己吃饭了,因为怕错,怕大人说,反而更不容易形成“我”。

    致使他们就会一直生活在别人为他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他们就有了目的,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会被限制。

      所以不要让我们的嘴巴限制了孩子,让那个小小的“我”,茁壮成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