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你可能会说,每天塞车,噪音污染,空气又不好,竞争又大,当然有压力了。
但是今天这本书《城市与压力》想和大家具体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无形压力。
除了前面我们刚刚提到的外部环境因素,比如:噪音,空气质量,交通拥堵之外,还有庞杂的信息——每天光是专注或者潜意识处理这些信息,就很累。另外就是资源竞争,城市里生活工作的人多了,资源却十分有限,自然就演变出一些不平等的局面,也产生社会等级,每个人要面对的压力就更大。
但据心理学家多年考察研究,真正引发人们内心无形压力的,是以下3点:
1、社会密度(也可以叫拥挤程度)。
大城市里寸土寸金,不少人住在合租房,甚至蜗居在一些只有床位的出租屋里,严重缺乏独立的空间。
每个人的舒适距离,大概是1.2米半径的圆柱体,可是,单就每天上下班挤公交地铁这件事来说,能有个站脚的地方就算不错了吧,哪还能奢望人隔人一米以上呢(现在就算疫情期间,复工复产,也很难保持安全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原本杏仁核会不停发出警报,告知我们可能存在危险,但一次次警告失效之后(无力改变现状),久而久之,敏感度降低,但隐隐的恐惧和压力,并没有消失。长此以往,类似习得性无助,会慢慢降低我们的幸福感,影响心理状态。
杏仁核,一般加工负面情绪和危险的区域,也对行为调节和自我控制,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生活居住的城市越大,杏仁核的活跃度越高。我们对社会压力越敏感,面对压力的调节能力越强。
这是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拥有的相对进化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如影随形的压力。
2、社会孤独感
在大城市,面对竞争压力和有限的资源,人们戒备心更强,难以交心。加上报喜不报忧,通常不会将自己的一堆糟心事说给别人听,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很难找到可以谈心的人,主观感受上的孤独会更强烈。
都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许你刚鼓起勇气想找好兄弟聊一聊,看到对方也有烦心事,话到嘴边也就咽下去了,只能自己硬扛。
3、社会孤立感
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们,虽然交通方便,物理距离上也不远,但一年到头难得联系几回,更别说是见面了。不少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什么样的人。因此在客观层面上,造成朋友和熟人的缺失,每个人的社交圈其实很小,严重缺乏交际和社会生活的参与。
在城市生活中,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往往太多。难以维持稳定、长期的社交网络,给自己带来社会支持。
因而产生孤独感。
4、解决方案
那么,分析了这么多大城市生活形成压力的原因,我们要怎么做才能缓解这种无形的压力呢?
心理学家说:在脑海里,用各个细节把城市拼接出“心理地图”。
你掌握的细节越多,越清晰,就越接近这个城市,对这个城市的掌控感越强,你也会觉得更舒服。
这一点,在我们旅行时,其实也很容易体验到。
比如我们新到一个地方,如果我们到一个地方旅行,什么攻略都没做,一到那里就各种嫌弃,丝毫不愿意去体验或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没有心情领会这个地方的细微之处,只想匆匆离开,那么你就很难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段旅程对你来说遭透了。
相反,如果事先做了充分的调查,知道去哪里比较好玩,路线怎么走,沿街有什么风土人情,在旅行中一一发掘,那么这个地方对我们来说,就能快速从陌生转变为熟悉,我们对这些地方的印象也较为深刻,体验感更强,越容易融入当地。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你依然能记得当时的场景和那个城市的细节,那这座城市依然是我们“熟悉”的地方,回忆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