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要找对象那会,张蓝的唯一要求就是找一个聊得来的人。
那时候我们都说这有什么难的。没错,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这一点也不难。几乎只要想和你在一起的人都会想试着找话题聊起来,哪怕是尬聊也要假装无话不聊。
无话不聊与无话可聊一字之差,却会让两个人从想一起慢慢变老,变成想孤独终老。
坐在同一个沙发,却仿佛千里。结婚不到一年,她看着电视,他玩着手机,周末时光,安安静静,看似平淡温柔,却像少了什么。
她在洗衣服,他在打游戏,她问他晚上吃什么,他半天回复了一句随便。看似陪伴,却好像失去了什么?
饭桌上,她给他盛饭,他急匆匆吃了一点,接了通电话,放下筷子,说要加班,拿了件外套,便出门了,留下她一个人,喝了好几碗的汤,收拾了碗筷,看似平常,又好像哪里不正常。
有时候她也安慰自己,很多夫妻都这样子,可能生活就是这样子,可能婚姻就是这样子。几个可能让她努力在适应着眼前的“无语”状态。
然而每当她回到娘家,看到她爸妈两个人一桌吃饭还会敬酒打趣,饭后一起收拾,一起看电视,讨论电视情节,一起刷手机搞笑视频,一起吃着瓜子喝着茶,聊聊村里人的八卦,她内心既是欣慰也是嫉妒,既是开心也是难过。
爸妈的生活淳朴平淡,是彼此陪伴,彼此取笑,彼此分享,彼此分担,彼此唠嗑的平淡才显得美好且养眼,正常不失情调。
她试图和他沟通,讲到改变现状,提到夫妻失语症,他表示一脸蒙,还以为是她又造出的什么新词,他认为她在无病呻吟,不会好好过日子,整那些没用的,没什么事情一定要每天跟大妈一样啰嗦才好吗?那一状态像是在指责一个问题太多的孩子一样,没有一点耐心。而到底什么是“好好过日子”,似乎他对其误会挺深,没事不用交流就是“好好过日子”?他们再也很难无话不聊,再也不知道从何聊起。
所以所谓的沟通也是无力的。
她之后也不太想再提起,也不敢提起。就是这样相互“安好”。别太纠结也不要太在意,兴许日子过着过着就习惯了……
然而每当看到他回复别人信息之快,接到朋友电话时候的那种热情,以及他帮助别人的样子看起来那么积极,她像是一个陌生人一样尴尬且孤独的。
大概有好几次她发了无名火,应该是内心积压很久,憋了太久,有一肚子的话要说,然而换来的却是无理取闹的回词,甚至摔门出去的态度。她像是撞墙了一样感觉头痛,然而也只能怪自己选择撞上的,也只能自己认了。
偶尔和一些朋友提起无话可说的生活状态,有些朋友明明感同身受,却没好意思或者也在自我安慰地和她说别太矫情,生活就是那样,不要有太理想的期待。然而这与她曾经对婚姻的想象差距很多,虽然她也没有太多的要求,然而她始终难忘的是曾经唯一的要求就是:找一个聊得来的伴!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ta不再是那个喜欢听你唠嗑听你讲废话的人。ta不再跟你说爱你喜欢你想你那些听起来肉麻的情话,ta也不再是想办法哄你开心的人……大概是从结婚开始!
知道婚姻无需太多包装和承诺,不需要太多仪式感和惊喜,不需太多言语和情调。但是不需要太多不代表都可以没有。
生活平淡就可以成为了无话可说的借口吗?
很多人认为的平淡可能就是相安无事,有独立的空间,最好是不要有太多干扰,彷佛爱人之间像是住在对面的邻居,常常碰面,却没有招呼,没有问候,没有欢声笑语。
以前那首《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歌词,写的多好: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抵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歌词里就能看到的画面:夫妻恩爱互相分担,共同分享。虽然生活不宽裕倒也在青山绿水中欢声笑语。这个样子的平淡漂亮极了……
想起奶奶曾经说过,现在人的房子大了,但是没以前有气氛了,没以前有温度。大家坐在一起拿起手机的时候,像是一群坐在同一列车的陌生人。
我们不缺朋友,但是好像有点孤独。
我们都还没老,我们可以告别“无话式平淡”。
兴许90%是废话,但是再不说说话,都快怀疑自己是哑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