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很难,上学的时候,所有的学科里都逃不过逻辑,
毕业后,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书。
很多的时候,我们会选到“烂书”,或许它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但当下的那个我们,只能做出很烂的评判。
当选到一本烂书的时候,无论它是否真的不好,
当你读到一半,你开始意识到它不是你的真命天书,你想放弃,却因已经开始、已经相互有了陪伴,
这时,你逃不开以往的枷锁,不能半途而废完全的束缚了你。
经济学里有一个词,叫边际效应,
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讲,就是:你一旦开始付出了,你就开始被收益了。
一本书只是你的选择,
但持续的向前让你的意识慢慢的模糊了它只是一次选择,而不应该主宰你接下来的选择,
你从来没有必要因为一次选择的失误或者无趣,而坚持走完剩下的一大段不愉快的时光,
当然 ,读书不一样,读书时一定需要思考,
思考,就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与侧面之下,
如果它的观点强过你的“信仰”,那么你输;
然而,也只有在输赢之中,人们才有辨证。
窥一斑不以见全豹,
于是,有很多人会坚持读完这一次好似失败的选择,
有些作家的思想,能够深邃到你每一次读他(它),都是不同于上一次的他、(它)。
当然,什么样的书重要,读书的人也同样重要,
一句“知音难求”,就能够让我们明白,能够在芸芸之中相遇,是要花光多大的运气与努力,
多少人在书中流泪、欢笑,
人们通过文字获得通感,然后找到了“同类”,
多少电影拍不出原著小说的质量,
我想,语言应该能够准确表达思想的,
只不同的是,说的人,是否真的能跟对面的人说清楚,
同样,听的人,是否也在真心的努力去听想得懂。
人们在表达,但更多的时候人们都在无声表达,
沉默是肯定、沉默也是拒绝,
相比语言,沉默更像是一种情感或情绪的表达,
但情感、情绪更多的时候又与语言一样,都是在表达。
不同的你,在看见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也会说着不同的话和做出不同的反应,
因为你,也在读过的书中,慢慢发生着变化。
当你选择了一本不一样的书、或者跟你完全不同的人,
恭喜你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请你一定不要委屈自己继续与他(它)走下去,
你的人生时间有限,应该献给你更喜欢的人与事上面,
但如果你实在舍不得你的开始、你的付出,
那就不妨坚持走完你与他的人生,
走到尽头,或者仅仅是走到没法再走下去的那一天,
人生是你的人生,每一分钟我们都在为它买单,
所以你亦有权力做出任何一个选择,只要是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