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出去办事,无意中从卓尔书店门口路过,不由得驻足。
一扇扇的落地玻璃窗洁净明亮,一排排的图书整齐有序,一盆盆的绿植点缀其中生机盎然。然而,最让我挪不开脚步的是那些认真看书试图从书籍中获取力量的人们。他们脸上的表情无一不是淡定从容心无旁骛的。
突然间,想起了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不朽诗句“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书店落地的玻璃窗上倒映着无数匆匆路过的身影,有学生背着书包赶去学校,有上班族拎着单肩包赶去公司,有头发灰白的老人推着购物小车赶去菜场。
如果我也赶着时间,急匆匆地路过,想必也只是玻璃窗上最平淡无奇的一个倒影而已。此刻我站在窗前,也凝视着玻璃窗上的自己。
小学五年级时,外婆去世了。母亲是外婆最小也最疼爱的女儿,她素来个性沉静内敛,我没有看到她嚎啕大哭,但是我看到了她红肿的眼睛和脸上的悲戚。外婆安静地躺在木板床上,神色安详,像是睡着了一般。我过去轻轻地摇着外婆的手臂,她的手臂冰凉刺骨。外婆的去世,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触碰死亡。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了对于生命的思考。
无意中在老家的床下面翻出来一本破旧的关于手纹的书,我好奇地比对着自己的手纹试图从这本书里寻找我未来的人生。翻遍了整本书,也没找到我想要的答案。摊开手掌,智慧线、感情线、生命线、事业线无比清晰,但是却没法判断出我的将来会是怎么样。书里的描述大而空泛、晦涩难懂。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桌筵席,那么每一道菜就是生命中的每个必经阶段,酸甜苦辣咸,所有的味道必须在自己亲自品尝之后才会有最好的体会。
毕业工作的这几年,我经历了初入职场的迷茫,不是那么圆滑还带着些许棱角的我很幸运的遇到了一些很好的同事,也在打磨棱角的过程中经历了职场新人该体验的成长。也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当中开始犹豫彷徨,试图打破这种平淡,无数个选择在内心里煎熬着拉扯着使我夜不能寐,习惯性失眠。然后慢慢地领悟到:所谓的生活,只不过是和自己的妥协;所谓的选择困难症,只不过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强大。有了这样的领悟,内心就会多了一些笃定。
这些年里,完成了一些人生大事,买房、结婚、生子。好像每个阶段都应该按照对应的年龄段做相应的事情,身后总会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着我们完成这些目标,一旦超过了年龄限制值,所有的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都会以善意关心的名义来替自己着急,“谈朋友了吧?”“该结婚了吧?”“买房了没,准备在哪安家?”“什么时候要娃”我们每个人,仿佛人生就是一辆设定好程序的列车,什么时候应该在哪一站停留遵循程序,停留多长时间也应该遵循早已经定好的时间。不能晚点,不能停留太长,否则就会在所有的列车中被当成异类。而我们自己愿不愿意似乎无关紧要,所有人只能按照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轨道前行。从小的时候,读书、毕业、找工作,长大之后结婚生子,这样的历程平淡而又充实,每个阶段都有这个阶段应该完成的目标。好像,这就是一切,或者说,一切好像都是这样。
看到一则令人心酸的报导,一对恩爱的老夫妻生了三个儿女,大儿媳生了孩子需要人照顾,婆婆只身一人前去照顾,照顾了三年,三年都没有回家。好不容易等到孙子读幼儿园了可以回家歇歇,又接到了小儿媳怀孕的电话,无奈的婆婆又去照顾小孙女,这边还没拉扯完,国家放开二胎了,大儿媳说准备要二胎了,跟婆婆先预约好。一次,婆婆中途回了趟家,远远地看到公公蹲在家门口,头发花白,像是老了十几岁。
我们总是想着,趁年轻多赚钱,换大房子,买好车。于是我们每天都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孩子交给婆婆带,虽说不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但是我们谁不是打着让婆婆看孩子更放心的旗号剥夺着婆婆公公本应享有的闲适生活?是的,我们好像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城市的生活压力这么大,日益上浮的房价、拥堵的交通、每年上涨的幼儿园费用、不断上扬的食品消费支出……
厦大青年教师于娟在确诊癌症之后写下了《此生未完成》,生病之后她开始反思。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得不治之症,思考前三十年的生活。她写道:若天有定数,我过好我的每一天便是。若天不绝我,那么癌症却真是个警钟:我何苦像之前的三十年那样辛勤地做蚍蜉。名利权情,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却没有一样可以带去。
感谢于娟在病痛中仍然不辍思考,并将自己的所思写了下来。生死面前,繁华喧嚣弹指一挥间,名利权情过往皆浮云。前路漫漫,也许命运之神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会给我们设下重重管卡,就像打通关,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行。那么,就淡然处之,心若明镜,珍惜每一天的光阴。那些对于逝去的人来说求而不得的光阴吧!珍惜每一天的光阴,对于每个生命而言当下能攥在手里最年轻的光阴吧!怀着一颗初心,不念过往,不畏未来的心。
前路漫漫,路途遥远,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