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67五运行大论篇诗解3《类经》张景岳24卷4五运六气上下之应
题文诗:
情生天地,有动有静,上者右行,下者左行,
左右周天,余而复会.天地动静,五行迁复,
至情至道,至道不变,至法常变,变化之用,
在天垂象,在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
地所以载,生成形类.虚所以列,应天精气.
形精之动,犹根与枝,仰观其象,虽远可知.
地为人下,太虚之中,大气举之,至气正气.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
寒以坚之,火以温之.风寒在下,燥热在上,
湿气在中,火游其间,寒暑六入,令虚生化.
燥胜地干,暑胜地热,风胜地动,湿胜地泥,
寒胜地裂,火胜地固.天地之气,胜复之作,
无以脉诊;间气纪步,每岁六步,随气所在,
期于左右,从气则和,违气则病,不当位病,
迭移位病,失守位危,尺寸反死,阴阳交死.
立年知气,左右应见,乃可以言,死生逆顺.
【原文】帝曰:动静何如?
【翻译】黄帝说:天地的动静是怎样的呢?
【原文】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翻译】岐伯说:天在上,自东而西是向右运行;地在下,自东而西是向左运行,左行和右行,当一年的时间,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及其余数四分度之一,而复会于原来的位置。
【原文】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翻译】黄帝说:我听到鬼叟区说:应地之气是静止而不动的。现在先生乃说:“下者左行”,不明白你的意思,我想听听是什么道理。
【原文】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巳,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翻译】岐伯说:天地的运动和静止,五行的递迁和往复,鬼叟区虽然知道了天的运行情况,但是没有全面的了解。关于天地变化的作用,天显示的是日月二十八宿等星象,地形成了有形的物质。日月五星围绕在太空之中,五行附着在大地之上。所以地载运各类有形的物质。太空布列受天之精气的星象。地之形质与天之精气的运动,就象根本和枝叶的关系。虽然距离很远,但通过对形象的观察,仍然可以晓得他们的情况。
【原文】帝曰:地之为下,否乎?
【翻译】黄帝说:大地是不是在下面呢?
【原文】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翻译】岐伯说:应该说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的中间。
【原文】帝曰:冯乎?
【翻译】黄帝说:它在太空中间依靠的是什么呢?
【原文】岐伯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翻译】岐伯说:是空间的大气把他举起来的。燥气使它干燥,暑气使它蒸发,风气使它动荡,湿气使它滋润,寒气使它坚实,火气使它温暖。所以风寒在于下,燥热在于上,湿气在于中,火气游行于中间,一年之内,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下临于大地,由于他感受了六气的影响而才化生为万物。所以燥气太过地就干燥,暑气太过地就炽热,风气太过地就动荡,湿气太过地就泥泞,寒气太过地就坼裂,火气太过地就坚固。
【原文】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翻译】黄帝说:司天在泉之气,对人的影响,从脉上怎样观察呢?
【原文】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翻译】岐伯说:司天在泉之气,胜气和复气的发作,不表现于脉搏上。《脉法》上说:司天在泉之气的变化,不能根据脉象进行诊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帝曰:间气何如?
【翻译】黄帝说:间气的反应怎样呢?
【原文】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翻译】岐伯说:可以随着每年间气应于左右手的脉搏去测知。
【原文】帝曰:期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怎样测知呢?
【原文】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也。
【翻译】岐伯说:脉气与岁气相应的就平和,脉气与岁气相违的就生病,相应之脉不当其位而见于他位的要生病,左右脉互移其位的要生病,相应之脉位反见于克贼脉象的,病情危重,两手尺脉和寸脉相反的,就要死亡,左右手互相交见的,也要死亡。首先要确立每年的运气,以测知岁气与脉象相应的正常情况,明确左右间气应当出现的位置,然后才可以预测人的生死和病情的逆顺。
《类经》张景岳24卷4五运六气上下之应
帝曰∶动静何如?
(此言迁转之动静也。)
岐伯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故司天在上,必历巳午未申而西降;在泉在下,必历亥子丑寅而东升也。余而复会,即前篇五六相合、积气余而复会其始之义。)
帝曰∶余闻鬼臾区曰∶应地者静。
今夫子乃言下者左行,不知其所谓也,愿闻何以生之乎?
(应地者静,见前天元纪篇。)
岐伯曰∶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已,犹不能遍明。
(上候而已,天运之候也。不能遍明,犹未详言左右也。)
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天地之体虽殊,变化之用则一,所以在天则垂象,在地则成形。故七曜纬于虚,即五行应天之精气也。五行丽于地,即七曜生成之形类也。是以形精之动,亦犹根本之与枝叶耳。故凡物之在地者,必悬象于天,第仰观其象,则无有不应。故上之右行、下之左行者,周流不息,而变化乃无穷也。)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此欲详明上下之义也。)
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人在地之上,天在人之上。以人之所见言,则上为天,下为地。以天地之全体言,则天包地之外,地居天之中,故曰太虚之中者也。由此观之,则地非天之下矣。然则司天者,主地之上。在泉者,主地之下。五行之丽地者,是为五运,而营运于上下之中者也。此特举地为辨者,盖以明上中下之大象耳。)
帝曰∶冯乎?
(冯,凭同。言地在太虚之中而不坠者,果亦有所根据凭否也?)
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大气者,太虚之元气也。乾坤万物,无不赖之以立。故地在太虚之中,亦惟元气任持之耳。)
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此即大气之所化,是为六气而运用于天地之间者也。曰燥,曰暑,曰风,曰湿,曰寒,曰火,六者各一其性,而功用亦异。)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
(寒居北,风居东,自北而东,故曰风寒在下,下者左行也。热居南,燥居西,自南而西,故曰燥热在上,上者右行也。地者土也,土之化湿,故曰湿气在中也。惟火有二,君火居湿之上,相火居湿之下,故曰火游行其间也。凡寒暑再更而气入者六,非虚无以寓气,非气无以化生,故曰令虚而化生也。)
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矣。
(凡此六者,皆言地气本乎天也。自上文地之为下至此,正所以发明此义。《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亦此之谓。此下接寒暑燥湿风火、在人合之奈何、其于万物、何以生化一章,列藏象类第六。)
《类经》张景岳24卷5南政北政阴阳交尺寸反
(《素问·至真要大论》)
帝曰∶天地之气,何以候之
(《素问·五营运大论》此欲因脉候以察天地之气也。)
岐伯曰∶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也。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此之谓也。
(天地之气,有常有变。其常气之形于诊者,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及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者,皆是也。若其胜复之气,卒然初至,安得遽变其脉而形于诊乎?故天地之变,有不可以脉诊,而当先以形证求之者。如《气交变大论》曰应常不应卒,亦此之谓。)
帝曰∶间气何如?
(间气,谓司天在泉左右之间气,而脉亦当有应之也。夫此间气者,谓之为常则气有变迁,谓之为变则岁有定位,盖帝因上文云天地之变,无以脉诊,故复举此常中之变,以求夫脉之应也。)
岐伯曰∶随气所在,期于左右。
(气在左则左应,气在右则右应。左右者左右寸尺也。详如下文。)
帝曰∶期之奈何?岐伯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
(气至脉亦至,从其气也,故曰和。气至脉不至,气未至而脉至,违其气也,故为病。《至真要大论》曰∶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则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不当其位者病,(应左而右,应右而左,应上而下,应下而上也。)迭移其位者病,(迭,更也。应见不见而移易于他位也。)失守其位者危,(克贼之脉见,而本位失守也。)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此二句之义,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阴为之主也。如阴当在尺,则阳当在寸,阴当在寸,则阳当在尺,左右亦然。若阴之所在,脉宜不应而响应,阳之所在,脉宜应而反不应,其在尺寸则谓之反,其在左右则谓之交,皆当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阴阳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独然,或左右独然,是为气不应,非反非交也。)先立其年,以知其气,左右应见,然后乃可以言死生之逆顺。(先立其年之南北政,及司天在泉左右间应见之气,则知少阴君主之所在,脉当不应,而逆顺乃可见矣。此章详义,具南北政图说中,在《图翼》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