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阳光正烈,城市的喧嚣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紧张。上午11时,指令准时抵达——需即刻前往深圳市人民医院ICU,接手一例脑梗死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昏迷患者,转运至新加坡接受进一步治疗。这不仅是一次跨越国境的转运,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守护。
ICU里的精准交接
抵达深圳市人民医院ICU时,病房内的仪器滴答声交织成密集的生命节拍。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全身连接着呼吸机、4组微量泵及多条监测管道,每一根管线都维系着脆弱的生命。我们迅速与ICU医护团队对接,逐项核查设备参数:呼吸机模式调至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潮气量维持在500ml,呼吸频率16次/分;4组微量泵分别输注着血管活性药物、镇静剂、脱水剂及营养支持液,剂量与速率均严格核对无误。
“患者脑梗死病史1周,目前多器官功能衰竭处于代偿期,途中需警惕血压波动,血氧饱和度务必维持在95%以上……”ICU医生握着出院小结,逐条叮嘱途中注意事项,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我们仔细记录下每一项细节,反复确认呼吸机管路接口的密封性、微量泵的报警阈值,确保所有设备在转运途中“零失误”。11时20分,随着最后一根监测线固定妥当,患者被平稳移至转运担架,这场生命转运正式启程。
途中的平稳与协作
救护车驶出医院,融入城市车流。车内,监护仪屏幕上的数据始终稳定:心率78次/分,血压125/75mmHg,血氧饱和度98%,呼吸频率与呼吸机同步。尽管车外是盛夏的燥热,车内却因精准的设备调控而秩序井然——呼吸机规律的送气声、微量泵匀速的滴答声,与监护仪的提示音交织,构成一曲特殊的“生命乐章”。
医护人员紧盯各项指标,每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途中,患者血压曾短暂降至110/70mmHg,医护人员立即根据预案微调血管活性药物剂量,片刻后血压回升至正常范围。13时整,救护车稳稳停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停机坪附近,比预计时间提前5分钟。
机场的高效联动与交接危机
机场安检人员早已等候在旁,核对患者信息、医疗文件及转运资质后,迅速开辟绿色通道。“请跟我来!”一辆机场引导车亮起警示灯,引领救护车穿过停机坪,直达那架从新加坡飞来的白色专机旁。
专机机组人员上前对接,其中随专机的救护团队——马来西亚籍医生与新加坡籍护士——已准备好接收患者。然而,交接刚开始便出现意外:当我方医护人员协助连接专机的呼吸机时,突然发现管路接口不匹配,呼吸机启动瞬间出现明显漏气。
“血氧掉了!85%!”监护仪发出尖锐警报。几乎同时,患者心率骤升至130次/分,胸廓起伏幅度增大,出现呼吸急促。同时,呼收道出现大量脓痰。“断开连接!用球囊辅助通气!并马上吸痰”,我当机立断现场指挥,我方护士立即吸痰,新加坡护士迅速取下呼吸机管路,双手紧扣球囊面罩,匀速挤压供氧。随着氧气的有效输送,血氧缓慢回升至92%,心率逐渐降至100次/分,一场危机暂时缓解。
更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我方转运担架配备4组微量泵,而专机上仅备有2组。“剩下的两种药怎么办?”新加坡籍护士面露难色。“只能人工推注!”我方医生(本人)迅速计算剂量,“这组每小时5ml,那组每小时3ml,用注射器定时推,误差不能超过0.5ml!”我边说边示范,马来西亚医生与新加坡护士仔细记录,反复确认操作要点。
因呼吸机漏气问题无法快速解决,最终决定启用专机备用的“傻瓜式”简易呼吸机,由我方护士与对方护士共同操作,全程人工控制通气频率与潮气量。“按压深度5cm,频率18次/分,注意观察胸廓起伏!”我方护士手把手指导,确保对方掌握操作要领。
化险为夷,生命接力的圆满
在机组人员的协助下,患者被平稳抬上专机担架。双方医护人员再次共同核对药物剂量、管路连接及生命体征——心率88次/分,血压120/75mmHg,血氧饱和度96%,一切指标回归正常。
14时10分,所有交接文件签署完毕,我方医护人员与专机团队握手道别。“感谢你们的专业支持!”马来西亚籍医生由衷说道。14时15分,专机引擎发出轰鸣,缓缓滑向跑道,随后腾空而起,朝着新加坡方向飞去。
目送专机消失在云层中,我方医护人员才松了口气。这场历时3小时10分钟的跨境危重患者转运,虽遭遇波折,却凭借各方的高效协作与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最终实现了“零差错”交接。监护仪上跳动的稳定数据,是对这场生命接力最好的见证。
程习学 写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