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就医的步骤(实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哪些症状出现了,就必须马上去医院,绝对不能拖;

突然出现说话不清楚、语言不利索、吐字困难,或者想说说不出来;

突然出现看东西看不清楚,眼前发黑;

一侧脸面瘫,或者是一侧肢体不受支配,乏力,抬不起来,或者走路的时候一只脚拖地,甚至不能够行走;

口角歪斜,流口水,吞咽困难;

剧烈的头痛或者头晕呕吐;

胸闷胸痛,有时候伴有呕吐、牙痛或者左上肢的疼痛。

尤其是有吸烟、高血压、高血脂

脑血管病和心脏病,起病很急,如果不去医院,常常有生命危险,而且如果去晚了,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疗效往往不好。所以,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一定得立即去医院,不能耽误。

二,看病之前,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去医院看病的时候,我们常规地要带很多东西,比如说病历、医保卡、身份证、以前检查的结果、影像的片子、吃药的药品清单。

影像片子,最好把原片准备好。因为如果只有检查报告的话,医生是很难作出准确的判断的。

如果资料很多,最好能够按照时间顺序把它们提前整理好,用一个夹子把它们夹起来,方便医生查阅。

对医生来说,越简单越省事,他就越有时间帮您思考疾病的问题。您让他越费劲地找信息,他就很难花时间去想疾病的问题。 所以对于看病来说,您的准备做得好,既方便了医生,最后也是方便了自己。

把想问医生的问题拿张纸写下来。

因为在大医院看病时,和医生见面的时间都特别短,常常就三到五分钟,还没来得及让您问很多问题呢,就到下一个病人了。

很多病人见了医生,人一多,又紧张,本来想问医生的问题,完全想不起来了。出了诊室,离开了医院,才想起还有问题没问。 所以如果您提前做好准备,把问题写下来,到看病的时间点,可以大大提升您看病的效率。

还有医生看到您做足了准备,他的心理也会不太一样,就像老师看到学生家庭作业做得好,也会更愿意、更耐心地回答您的问题。所以当医生看到您做了准备以后,他的态度反倒会更好。

三,挂号有什么样的讲究;

我们常常觉得去医院挂号是件非常复杂的事,门诊、急诊,这个科、那个科,普通号、专家号、特需号,五花八门,到底从哪下手都不知道。

如果您是第一次去看病,挂普通号就行,不要挂专家号。

因为很多病都是常见病,治疗过程都很规范,专家和年轻的大夫看的效果差不多。

如果真的是碰上了疑难杂症,第一次看病基本上都是做检查,专家也是给你做检查,所以你找专家做检查和找一般的大夫给你检查,都是一样的。

而且专家号一般更贵更难挂,看专家的人也很多,轮到您到专家那里一般也就几分钟的时间,还不如有一个医生踏踏实实地给您多看一会,体验更好。

挂什么科,不要自己想,一定要咨询一下医院服务台的护士。

如果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已经知道是什么病,最好找一个固定的医生,长期就在他那看。长期跟这个大夫的话,他会非常了解您,能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指导和管理。因为对于慢性病来说,其实治疗的难度不大,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医生非常了解您,非常细心。

慢性病的治疗常常需要很长的时间,有个固定的医生也更省时间。并且有些医保政策也对于在社区看慢性病有报销的优惠,这样的话,您可以省钱。

四,怎么样有效地和医生沟通。

对于医生问的问题,尽可能简洁明确地回答,尽可能地讲述事实,而不是讲自己的判断。

比如说,医生问您咳嗽多久了,您就回答说前天下午开始的。这就比说有几天了更明确,对医生来说也更有用。

比如说,您跟医生说饿的时候觉得胃疼、反酸,这就是陈述事实,是非常好的。如果您跟医生说觉得自己得了胃溃疡,这就是在做自己的判断,对于医生来说这是无效的信息。所以您跟医生陈述的时候,尽可能要讲事实,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跟医生沟通的时候,如果有没听明白的话,一定不要不好意思提出来。

可以礼貌地重复一下医生说的话,然后问他说您是不是这个意思?如果得到确认的话,您甚至也可以把这个话写下来,回去以后再理解。

如果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说希望能够用一些比较便宜的、医保范围内的药,不愿意做一些有创伤的检查,或者下次看病的时候能不能让医生给您加号。

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合理的,可以非常直接地跟医生提,并且说明自己的难处和意图,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都会允许的。

看完病,拿完药以后,可以在自己的日历上或者笔记本上记一下下次看病的时间,并且把医生说的比较重要的事在笔记本上记下来,以免回头就忘了。

医生开的药,服用的时候也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自己不要擅自做主,觉得没有症状就停药了。因为在医学上很多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本来可以治愈的病,如果您提前停了药就没有治好,还得反复去医院。

如果去看医生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应该选择相信医生,而不是怀疑医生。因为从概率上来讲,选择相信医生的获益要远远大于您的风险。

如果平时有时间,有机会认识一两个医生朋友,可以花点时间培养一下感情,多走动走动。因为如果遇到有病的时候,有个医生朋友在身边会方便很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