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抛却一切身份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和别人相处,怎么样去介绍自己,让别人能够记住你呢。我想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很无奈的问题,原来当我抛却了一切工作,一切别的身份,竟然没有一个标签可以来说明我是谁,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让人来记住我。
很多的时候,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界定都是以他的某一个身份标签来标记他,而不是在以一个无身份的人来相互认识,就比如,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会以学生的身份来自居,认识的朋友也会以学生的身份来给我们贴上一个标签。而我们的同学,当我们多年以后联系的时候,也是一个以前感官留存的标签。当我们走出校门之后,我们就又换了一个标签,当然,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我们工作的职位,相对于学生的标签而言,这个标签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稍微的那么进步了一点点,起码可以不再向家中要生活费了,虽然还没有做到让父母为我们自豪与高兴,但是也算是让父母能安心一下了。再往后,我们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标签,比如换工作之后,升职之后,当然还有做了父母之后,我们的身份标签也是随之变化,但是每一种变化,都会带着那么一点我们不是特别喜欢的感觉。
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当我们不在只局限于同身边的人交流之后,我们的更多时间却是放在了网上,各种社交网站,各种聊天,留言,泡论坛。在网络这个层次里,我们更不好界定自己,别人也只能根据从网络上了解到的你来界定你的身份和标识。他们不了解现实中的你,也不是对你了解的很全面,只是了解网络中的你,所以,你在网络上就会有更多的标签,被不同的人给贴上的。可能有人给你贴上的是小孩的标签,有人给你贴上的是朋友的标签,还有的人会给你贴上自由的标签,等等,不同的人对你的认知不同,你就会被人贴上不同的标签,对你的认知也就局限在了那么一个小的范围之内。
我也不记得是在大冰的《他们最幸福》一书中还是在《一席》中,大冰演讲说的,他说,别人给他界定的标签是主持人,而他自己给他的标签是:“还算敬业的二流节目主持人”。当然他还有一些别的标签:背包客、流浪歌手、作家等等。标签成了我们熟悉别人的一种快速的途径。就像我通过智立方训练营认识的一些人,说实话,我真的只是知道少数几个人的职业和一些别的情况,更多的人,我也只能是通过平常的交流来给他们一个定义。后来又因为各种情况,认识了更多的人,但是大部分都是在网络上,因为某一方面而认识,很少去追问他们在现实中的事情,所以,我们定义别人的时候,标签就会比较片面,当然,也不会掺杂的太多别的东西。
所以说,当我们去一定要去界定一个人的时候,那么,我们就会用他的存在属性来界定他,像性别,年龄,籍贯,职业,身份,和谁的关系等,这就是存在属性。当我们说起白岩松的时候,肯定第一反应就是中央电视台的,而说起何炅,肯定会立马定义,芒果卫视的,可是细想的时候,你会发现,何炅也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过,所以我们在界定一个人的存在时,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他最经常展示给你的身份来定义。
西方有一句谚语:“仆人眼里无英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把对方的所有社会身份都抛开,你能和他谈笑自如,那么你就会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变的强大,对于很多事,就不会去畏惧。有人给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永远不要和给你开工资的人争吵。当然这也是一种界定,本身就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社会价值的排序,真的是无法去扭转,只能是改变你自己,让自己内心强大,让自己不再只是以社会身份或者以别人的认知来给一个人贴标签。有的时候,这个标签你最初贴上是什么样的,后期想改变,就变的十分的困难,很多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很强烈的。
我现在抛开所有的身份,就是一个空白,所以说,我还不算真正的成长了,不像有些小伙伴一样,已经在悄悄的改变了。在羡慕的同时,自己要加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