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小学弟给我打电话说:学姐,我最近都不想学习,怎么办~我无奈的说,学姐也帮不了你,毕竟学习这事,还真只能靠自己。然后就匆匆挂了电话。不过大家别误解,这真不是我人品有问题或者小学弟要追我那么狗血的剧情,小学弟找我是想跟我说说话,可是我真的不想听他的那些话。
小学弟是我在图书馆认识的,属于自来熟类型,比较喜欢主动和人搭讪,男女老幼都是他搭讪的对象,从不怕生,不怕被人拒绝,不怕遭白眼,而且十分“健谈”,拉着你可以家长里短唠两个点内容不带重样的,重点是全程他都是主播,根本不需要你的回应和互动,一个人就能演一出戏。
我们认识时间不长,但是我已经清楚的知道了小学弟所有的信息,父母是干什么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他的感情史,前女友以及西安他喜欢的女孩之间的纠葛,每天都基本生活规律,包括他们宿舍的成员侧写画像都已完成,其实我去图书馆是学习的,但是每一次只要他在图书馆碰见我都会拉着我说个不停,甚至我去了另一个馆,也会追过来,只因为要找我说说话~开始时我还能出于礼貌,面带微笑的做一名合格的倾听者,后来也渐渐失去了耐心,毕竟我每天也有一大堆自己的事情要忙,最重要的是,我们并不熟啊,在我无数明示暗示的表示我对他说的内容不感兴趣后,小学弟仍然滔滔不绝跟我倾诉,完全屏蔽了我的暗示,于是乎我再也不去图书馆了。
小学弟是河南的,不由得想起来宿舍另一个河南籍女生,从开学到现在,她每天都把自己家里七大姑八大姨之间的任何风吹草动在宿舍进行信息的传播甚至情景再现,她说话不分时间地点和场景,只要稍微能和她家的事联系起来就会从来龙去脉详细的对你进行阐述,不在意你听不听,也不在乎你是否回应,她只是说,要把那些事情说出来,于是乎我们知道了她爸妈,她弟弟,她奶奶,她堂弟,甚至她堂弟与她堂弟媳妇之间的恋爱婚姻感情史,以及她那个刚刚出生的小侄子和姑姑家的小侄女,我们几乎见证了她家这几年所有发生的事~感觉自己这些年活的真不容易。
生活中,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一天都会有很多事发生,自己的,亲人的,朋友的,路上看见的,网上看见的,等等,这个世界每天都在运转,就算你愿意当一个播音员把自己的所有事广而告之,也要看看别人愿不愿意听,你的那些话他们是否感兴趣,你所传递的内容对别人是否有价值,听你说话会不会给别人造成负担,这些问题身为一个成年人都是要考虑的。
我曾经打趣的问过小学弟,我说:你一直是这样,喜欢和别人说你的成长史吗?他一本正经的回答:是啊,我喜欢把我的事情告诉别人,一方面诉说可以让我们更快的建立关系,另一方面,我想听别人的意见,这样能让我更快的成长。
我转过头,默默的喝了一口手中的茉莉清,没有再说什么。
首先,我觉得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处事原则上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并不是你跟他说的越多他跟你关系越好。
其次,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的成长寄托在别人身上,希望他人帮助自己成长,他人并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而且我相信他们也并不乐意去干这些。有絮絮叨叨说话的时间,你完全可以在心里进行自我反思,更清楚的为自己定位,认清自己,自律自省,才能真正的成长。
最重要的是,你说的那些话,别人真的不愿意听,可是又不能直接到拒绝你,你这样把自己和他人都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必须学会的就是,让脑子比嘴快,少说,多听,多做。再者,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双方就一个就价值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换的过程,请不要把它看做是你吐槽或者抛弃你的精神垃圾的地方。
让自己的思路宽广一点,那些家长里短的小事,真的不值得你花脑细胞去记住它然后再将它进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