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美国时间7月31日,前IBM人力资源副总裁阿兰.瓦尔德在法庭作证时称:
为了吸引千禧一代年轻人,让公司看起来和亚马逊、谷歌一样“新潮炫酷”,IBM在过去几年炒掉的员工数量可能高达10万人。
据相关新闻资料显示,IBM因为涉嫌绕开法律进行年龄歧视,目前面临多起诉讼;从曼哈顿、加州到宾夕法尼亚和德州,都有被IBM裁掉的前员工发起民事诉讼。
从近期频繁出现的相关新闻来看,IT行业里的老员工往往被视为裁员目标,考核时受到更严苛的评估。
有人说,在这个行业,年龄歧视的问题普遍存在。
一、
来访者Mike(化名)是一位有着十年来工龄的码农。
纵观他的职业履历,和很多人类似,上学、工作、跳槽,没有天赋异禀,没有振奋人心的逆袭,按照他的话说,无非就是从平凡到平庸,偶尔也会扑腾几下,然后就是大段的寂静无声。
土木工程专业的他读大学那会儿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本着“学点技能总不会错”的单纯想法,为了学习编程,便和睡在上铺的兄弟合资买了台电脑,规定好每个人使用电脑的时间,两个人就轮着用一台电脑。
牛人的故事往往从一台电脑开始,后面一路开挂,上演着让人目不暇接的逆袭大戏。
然而普通人的故事,却总是掺杂各种意想不到的狗血和意外。
大三的时候,Mike选修了计算机专业,并且如愿考到了另外一所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涯。
让Mike从来没有料到的是,从土木工程本科考到计算机系研究生,竟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巅峰时刻”。
毕业后的他留在了实习的公司,那个时候,也有好几家不错的工作单位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毕竟年轻不懂事,在这家公司天花乱坠的前景描绘下,Mike拒绝了其他公司的工作机会,留在了这家游戏公司。
让Mike没想到的是,正式留用之后才发现,现实和承诺的相差太远。
公司老板没什么文化和远见,只是希望利用项目狠赚一笔,以各种理由克扣程序员的奖金和绩效,第一年干下来,七扣八扣每个月到手只有可怜的基本工资,Mike觉得此地不宜久留,于是辞去了工作,打算好好找家公司施展抱负。
谢天谢地,几经辗转,Mike终于找到了一家创业公司,虽然刚起步,但股东都是高学历出身,公司氛围和技术水平都不错。
然而让Mike始料未及的是,这家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研发的项目,在投放市场时却惨遭“滑铁卢”——投放市场的效果远远不如预期,技术没问题,产品没问题,问题出在,大家没有对市场做出恰当的预判,等产品好不容易研发出来投放市场时,才发现错过了该类产品的市场黄金时期。
几位股东的心血和资金瞬间化为乌有,这次创业终以失败告终。
对于Mike而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倾注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果。
正如Mike自己形容的那样,这就好像你抱着无限期待买了一张彩票,信心满满地认为能中彩,等到开奖的那一刻,只等来冰冷的“谢谢惠顾”四个大字。
二、
后来的Mike又来到了一家公司,但很不幸,他和领导理念不合发生了冲突,回顾过往,如今的Mike为曾经的年轻气盛懊恼不已,他告诉我,谁知道这家公司后面几年一路开挂,当时留下来的那些人如今都成了元老,有的甚至拿到了公司期权,身价更是不可估量。
而Mike,却错过了人生中罕见的暴富机会。
屡屡尝试,屡屡受挫,Mike感觉前途一片黯淡。
前来咨询时的Mike依然在之前的行业做着码农的工作,这份工作枯燥乏味看不到希望,更要命的是,受整体行业环境的影响,过了而立之年的Mike感受到了切实的危机和压力。
听完Mike的故事,我带着他层层梳理,和他达成了三点共识。
1、个人职业发展和世间万物一样,想要有所突破,一定要探究它的本质和规律。
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关键点在于,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概念,第一性原理。
简单来说,“第一性原理”是一种演绎法思维,由1个或多个定律推演而来,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定律。
而我们一般人用到的思维往往依赖于个体经验,是一种归纳法思维,由N个已知的数据和现象,推论出一个规律。
举个简单的例子。
员工A销售业绩不错,电话量很高;员工B销售业绩也不错,电话量同样很高......
结论:电话量是影响销售业绩的重要指标,于是公司的KPI上,增加了电话量的硬性指标与考核。
但如果用“第一性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销售的本质是什么?
是让产品和客户接触,激发客户购买欲望,最终成交的过程。
所以,销售一般分为3个阶段:
1)、让客户接触到产品;
2)、激发客户购买欲望;
3)、成交过程。
而电话量是出现在哪个环节呢?
很显然,打电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客户尽快接触到产品。
但对电商而言,让客户接触到产品可以通过精美的产品展示与描述、网红的宣传与带动、新媒体渠道的展示等多种途径达成,这个时候,电话量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回顾Mike的经历不难发现,在第一份工作惨遭不顺之后,Mike只是规避了第一份工作的“坑”(选择具备远见和实力的股东组建的公司),但没有想到产品投放市场却没有产生预期收益的结局。
从这个层面而言,职业定位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结合内外两方面综合因素考量,兼顾产业、地域等多种因素,方能做出理性的决策。
2、每个时代的风口和热点不同,不能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一切。
你可能无法想象,时至今日,这样的职场悲剧屡屡上演。
因为父母眼中的安逸和稳定,想也没想一头扎进了看似稳定的行业里,以为自己总算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但谁也没有料到的是,昔日风光的行业大不如昨。
而更可悲的莫过于,曾经意气风发的你被磨平了棱角,只留下圆润的身材、唯唯诺诺的姿态和一声沉重的叹息。
想走,却不知哪里还有自己的容身之地。
人生是一趟单行旅程,永远不会回头,更不会重来。
而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机会寥寥无几,错过一次就是一生。
3、职场的比拼,远不止技能这么简单。
在现代社会,一技之长固然重要,但如果过度夸大一技之长的份量,无疑会将人引入另一个误区。
为人态度、处世方式、沟通技巧,认知、视野、思考等等,这些都非常重要,并且段位越高,对这些软实力的要求越高。
我想起了一位摄影师朋友的故事。
这位摄影师在业内颇有名气,当时我是慕名前去找他拍摄。
亲历了他的拍摄之后,我才意识到,想要成为一名顶尖的摄影师,真的不仅仅是摄影水平和技术这么简单。
不论是前期和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意图、帮助客户设计形象,还是拍摄过程中的提问和交流、激发客户的真实状态、捕捉客户的鲜活灵动,以及后期恰到好处的修饰与处理,等等,都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必不可少的功底。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三、
经过系统的分析和整理之后,Mike渐渐认识到,他之前执着的行业已然错过了最好的时期,坚持下去的意义不大。
职业转型,难在取舍。
尤其是舍弃奋斗了多年的行业重新出发,对于Mike而言并非易事。
好在通过梳理,Mike渐渐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看到了这些年来可圈可点的地方,虽然有痛苦有摔打,但只要醒悟了,一切还为时不晚。
咨询后的Mike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前不久他和我分享了最近的动态,听的出来,虽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但至少,正如Mike所说的那样,如今的自己总算有机会扑腾几下了。
我问Mike,如果给职场朋友们一些建议,他最想说的是什么?
Mike沉吟片刻,说了这么几点:
1、不要让任何人做主你的人生,你不是别人梦想的附属品,不论是你的父母,还是你的老板,你应该明确的,是你自己要过怎样的生活;
2、经历过才懂得时间的宝贵,即便花点代价,也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少走弯路;
3、一技之长是根基,但不要过于迷信它,不要忽视综合能力的提升;
4、有些行业对于中年人确实不友好,请尽快直面真相,提前做好准备;
5、成功是选择和努力的综合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6、时刻保持对行业的观察与思考,多去了解不同的视角和看法,一定不要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被评为2018年度经管类十大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