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首《风入松》曾是我的心头好。已经二十年了啊,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还是初中生呢。一句“幽阶一夜苔生”,像香烟一晕一晕的光圈,印在年少敏感的心上。今天读来,还是忍不住闭眼回味。
首句“听风听雨过清明”,简单到一塌糊涂,却比作者的许多其他词都漂亮,比如“省听风、听雨笙箫,向别枕倦醒,絮飏空碧”等。两个重复的“听”,一个普通的“过”,却有一种特别的平淡和清爽,还有一些恍惚、混沌度日的感觉。他好像就是这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眼睛也不朝外看,所以只是“听”着风声雨声。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风雨声中,怀着寂寞愁绪,写着葬花的文字。
这里的草作动词用,草拟,写的意思。而“瘗”[yì]是指埋葬。
为落花感伤的人不少,而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将落花掩埋,更为其书文的人。
他在其他地方也写过类似的场景,比如:“带明月自锄,花外幽圃”。
不知曹雪芹在写黛玉葬花的时候,有没有受到吴文英的影响。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温柔婉转,很有几分少游的影子,好看得很(“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不是有很相像的气质?)我很喜欢“绿暗”两个字,那样简单,就写出了绿荫斑驳颜色。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从前不以为意,如今仔细分辨,才意识到“料峭”二字为叠韵(韵母同为iao),“交加”二字为双声(声母同为j),故而这双声叠韵在一块儿,念起来别有一番韵律感。
落花,绿荫,啼鸟。酒醒复醉,风雨晨昏。
眼迷朦,心空落。是一个人深深陷在思念里的样子。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自她走后,每日依然在院子里清扫,风雨过后也依然有风景可赏。这两句和第一段的第一句一样,又是很普通、很平淡的句子。我觉得它的作用,是把整首词的节奏缓一缓。因为上一段结尾的“春寒中酒,晓梦啼莺”已经有了颇为强烈的情感,所以在第二段的起头,用这两个句子作个过渡,把情绪抚平一下,然后再慢慢地提上去。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从文字角度我并未觉得有特别好看的地方,倒是想象力很特别。他在怀着平静下来的情绪“赏新晴”的时候,看见蜜蜂不停地朝着秋千绳扑过去。蜜蜂频扑,那么这秋千索多数是甜的了。秋千索怎么会是甜的呢?那一定是爱人留下的香味。
有时候觉得一个痴情人真的很可爱。他的全世界都是你,太阳是因为你而升起,花是因你而开因你而谢。你握过的秋千索都是香的。
忍不住为他的落寞而难过,也不禁为他一往情深的傻气而觉得好笑。
然后他由黄蜂想到了爱人,再一次被往事击中,情绪复又转浓。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双鸳指代女子的鞋。台阶没有人踏,一夜之间苍苔丛生。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两句,美妙之处实在太多了。首先音律上很好听,“惆怅”二字又是双声词,单独用也极好。其次在用字,尤其是“幽阶”,一种多么隐秘的感觉,它将整个句子变得低柔。明明情感已开始酝酿至渐浓,却被这最后两句一按,像刚张开嘴却渐渐地沉默了。
含而不发,似乎只在心底里盘旋回响,难以言喻。
最后,则是他的深情。苔藓如何会在一夜之间生出来呢?这与前句的黄蜂频扑秋千索一样,是一个痴情人眼里的夸张和放大。或许是想说爱人的离去仿佛如昨,或许是在突出苔藓的数量之多。总而言之一个伤心人这样想,又何需计较许多。
也有姜夔的缄默和低敛,只是似乎更温和些。但实在好看,是以我从来没有忘记过。
其实坦白说,我不是太喜欢吴文英的词,觉得读起来满目琳琅但是有些过了头。
他的用力当然要比一众平庸之辈要厉害太多,只可惜,还是太用力。
王国维用吴文英自己的词来点评,说是“映梦窗,凌乱碧”,在我看来太合适不过了。至于张炎说的,“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我倒觉得不用碎拆,即便是成型的七宝楼台,也过于“密丽”和“眩人眼目”,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自己还是更喜欢自然发乎内心的东西,简单、清雅些的字,所以对周邦彦、吴文英这样的风格总难以接受。但这一份深切可见的痴心,还是很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