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众号或者其他平台都推荐过“思维导图”,现在想起来,“思维导图”这四个字可以说贯穿了我整个大学生活,但是真正领悟到它的奥义,是在前两天的《泛函分析》考试中。在尝试使用“思维导图”这一利器来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我走了很多弯路,很多人在介绍的时候将其说的特别高大上,专业词汇一个接着一个,甚至可以详细到使用什么笔都会做介绍,但是对于入门级选手来说,用什么笔并不重要,怎么画得美观并不重要,思维导图是自己使用的工具,自己用着舒服就好。
思维导图,说白了就是概括总结和梳理关系,就像我们做语文阅读:概括本段内容。思维导图就是概括文章中每一段的内容,并找出每段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做读书笔记、理解背诵文章可能比较适用,那么为什么我在做读书笔记的时候使用思维导图,读完一本书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记得呢?
原因有二:其一,边读边做笔记,整本书被割裂成了很多小部分,无法宏观看待整本书;其二,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书读百遍”,一本书读一遍才是大部分人的常态,这种情况下,再强大的读书方法也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能力。也就是说,一篇有用的思维导图,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内容反复理解之上的。
我看过很多与思维导图相关的资料,大家也都很喜欢用读书笔记为例,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身为一名工科生,在阅读一些符号公式居多的专业课本时,要怎么使用思维导图呢?
其实这就更简单了,做好梳理这一步差不多就可以了,每章节的内容从目录就能看出来,它不像文学阅读那样,一篇《我的爸爸》可能就需要从各个章节各个段落仔细品读概括出各种感情。
拿一本电路教材举例:书名《电路》,讲的就是电,跟化学元素没关系;电路怎么了?看目录:交流电、直流电等等;直流电怎么了?看每一章里的概念。不需要我们自己概括,书上写的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交流电与直流电之间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不同电路结构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就只能自己梳理了。例如:
具体概念是直接拿来用的,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要梳理的。
那么把文章内容做出一个梳理,考试就够用了吗?别闹,思维导图不是万能的,而且它是从文章全局出发的,一道具体的题目怎么解,列什么式子还是需要平时的练习和积累。按时保质地完成一道题目,靠思维导图绝对是不够的,不要把思维导图看得太神圣了。
下面我以自身为例进行说明:
以《应用泛函分析》这门课为例,这是一门数学类的课程,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算是本书的第一遍阅读。
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我结合书中例子,加深对每一个概念的理解,将相似概念进行对比。这时候我的水平最多也就是抄抄概念。如图:
等到我读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已经大概可以理解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了,但还是有一部分避免不了抄概念来加深印象。
还没等我读完第五遍,第六遍……已经开始考试了,但是经过上面几步,已经足够我应付完一场考试了(特别是像这种考察概念关系的考试)。
最后我想说,思维导图只不过是一种手段,加深印象(记忆)、理解才是我们的目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手段其实无所谓,适合自己就好!并且任何手段都无法让我们逃脱过程的煎熬!落到纸上的是几个字,但几个字背后的内容才能体现真功夫!
(第一次写这种“干货”分享,也不知道说没说明白,还请多多指教~~)